第11章

  
  陶德捋了捋自己花白的胡子,瞪着眼睛说:都是修嘛,差不多的。
  谢云韶初来这里,认识的人不多,对燕州也不甚了解。
  好在有陶德这样心直口快的人时常来和她聊天,谢云韶也很快地熟悉了燕州城的情况。
  解决了流民一事后,眼下燕州城里最要紧的,一是加固城墙,二是筹措军粮。
  军粮的事,李皓棠上次回来已经安排妥当了,只待运到后分批送往前线。
  所以如今让陶德最费心的,就是城墙修建加固的事,这也是李皓棠最初调他过来的原因陶德原本在军中就是以善成工事著称的。
  跟谢云韶唠叨了一会儿修墙的事,陶德似乎又突然想到了什么,说要去城墙上再看看。
  陶德一向是想到什么就马上要去做的,几番相处下来,谢云韶也摸到了他的脾气,故而他说要走也未留他,只让阿满送他出门。
  可没过多久,阿满慌慌张张地进来,跟谢云韶说陶德从城墙上摔了下来,眼下昏迷不醒,手也摔断了,正送往医馆里诊治。
  谢云韶忙丢开手头的事情,跟着阿满去了医馆。
  到了只见陶德依旧未醒,右臂已经包扎好,但还是还是看得到血在往外渗。
  陶德的妻子在一旁哭泣不已。
  谢云韶问清情况,安慰了她,道:让陶大人安心养伤便是,其余的我会跟王爷讲的。
  李皓棠收到信的时候,北狄大军已经集结奔向蔚州了。
  好在已经提前布好军防,这一战李皓棠胜算很高。
  前线无甚担忧,后方反倒在此时出了事。
  这天夜里,李皓棠却收到了燕州太守陶德受伤的消息。
  消息是与燕州的例报一起送过来的。
  李皓棠身处前线,却还需掌理燕云十六州的政事,各州每旬例报一次,送往他在的蔚州大营。
  代写这封例报的人字很漂亮,若在平时李皓棠可能还会就此点评一二,但此时他并无这般兴致。
  不过此人文采也很不错,文书中按例总陈了燕州最近的事务后,又言简意赅地讲明了陶德的伤势。其行文精练,条理清晰,一看便是谙熟策论之人所作。
  李皓棠对燕云地区的官吏们也作过一番了解,之前并未发现有这般才能的人。
  突然他心念一动,谢云韶的名字在心头一闪而过。
  匆匆翻到最后一页,李皓棠看到落款,不由得笑了。
  就是谢云韶。
  她在最后说,她会暂时帮忙打理燕州,让李皓棠安心前线军务。
  李皓棠拿着文书,翻来覆去地又看了几遍,这才回到案前,拾起笔,开始给谢云韶写回信。
  第十章 摆算筹
  燕州之地,总领燕云十六州,为大梁朝外御北狄的首要之地。故而燕州城墙修建得高且厚,外砌青砖,内夯筑土,坚固非常。
  这次陶德总领督办的加固工事,主要就是修补城墙外砌的青砖。
  之前陶德也曾跟谢云韶唠叨过几次,说是工事进度缓慢,唯恐难以按时完成。后来谢云韶提议让流民加入后,其进度加快了不少,这几日便能完成了。
  眼下陶德仍然昏迷不醒,大夫诊断后说这是伤到了头,虽然有幸捡回一命,但何时能醒过来却是个未知数。
  燕州城墙的加固已经接近尾声了,谢云韶整理了一下燕州城内的各项事务后,也接着陶德的进度,监督这项工事的收尾。
  谢云韶站在城墙下,看着工匠们动作麻利地拆解着搭在城墙外围的脚手架。
  晴日的阳光有些刺眼,她不由得眯起了眼睛。
  城墙西北角的小角楼,平日里一直空置着,修建时工具材料都堆放在这里了,几个工匠正忙碌着把里面用剩下的物料搬出来,用绳子放到城墙下面搬走。
  王妃,这是此次修城墙的花费总账册。一个青衣簿籍官拿了一本厚厚的账册过来。
  有劳你了。谢云韶没有急着打开看,只是示意阿满接过账册。
  青衣簿记看着她的反应,问:王妃可还有其他的吩咐?
  无事了,你忙你的事去吧。谢云韶道。
  是。青衣簿记行了个礼便走了,临走时又偷偷回头看了谢云韶一眼。
  可她只是把账册递给了身边的小丫头,没有翻开。
  这账册有问题,谢云韶看到账本时就意识到了。
  城墙加固虽然项大工程,但此次动工不过是修补外面的青砖,一共耗时也不过两个月,这账册如何能有这般的厚度。
  陶德是个心思直爽粗放的人,这登记账务之事,他向来是交给下面的人去办的,按时向他报告花费即可。
  大梁朝这些年休养生息,民间和官府的积蓄都提高了不少,燕云十六州虽地处边域,但是人口也是在逐年增加,加之前几年边境互市的开放,官府的税银收入也颇为可观。这次修固的花费,对于其财政而言,尚在预算之内,陶德便也未曾细查过。
  谢云韶带了账册回府,让人去把阿念叫来。
  阿念年纪虽然不大,却是个算账的好手。
  这几年,她跟在谢云韶身边,一直帮忙打理谢家的内务,其查账算账的经验也是颇为老道了。
  这也是谢云韶带她出来的原因之一。
  自那日被谢云韶罚作粗使丫头后,阿念就一直没进来过王府主院,这几日,她都跟着一群婆子嬷嬷在后院做杂活儿。
  其实阿念也是个可怜人儿,三岁就被爹娘卖了作婢子。好在一直跟着谢云韶,她也没吃过什么苦头。这做了几日的粗活后,她难免有些受不住了。
  阿念一见到谢云韶就忍不住哭了:呜呜,小姐阿念知道错了,以后再也不糊涂了呜呜。
  谢云韶看她哭得可怜兮兮的,也有些不忍心,忙拿了帕子给她擦眼泪。
  好了好了,你回来吧。以后遇见事情要先想清楚了再去做。
  李皓棠那日讲的话让谢云韶安下心来,加之阿念毕竟陪伴她多年,上一世也因护着她惨死,谢云韶自然也不忍心过分责罚她。
  阿念哭哭啼啼地好一会儿,才终于收住情绪,问道:阿满姐姐说小姐有账要我查?
  嗯,你看看。谢云韶让阿念看桌上的账本。
  阿念翻开看了几页,细细的眉毛便蹙了起来,对谢云韶道:小姐,这账本有问题。
  谢云韶点点头:有问题,而且是大问题。
  无需拿算盘计算便能看出来的大问题。
  举凡账册,根据其所记录之事,皆有一个大致的金额配比。有经验者,略一估算,便能知道这账目里的数额是否符合其发生规律。
  比如加固城墙,此事支出最大的,应当在购买青石砖和工匠酬劳上面。
  但是这本账里,劳工的饭食消耗反而占了大头,记录的频率也比上述两项要高出许多,完全超出了正常餐食应有的次数。
  谢云韶听阿念讲完,表情渐渐凝重了起来。
  这事情不对,谢云韶直觉这账本背后肯定还藏着其他的事情。
  阿念,这几日你无需做旁的事了,把这本账里各项支出做一个统计,银钱拨付,饭粮消耗都算清楚了报给我。
  阿念小心地应了,低头飞快地拨起算盘来。
  谢云韶则带了阿满,往燕州府衙的粮仓去了。
  依照大梁朝的例律,燕州的官粮皆存放于燕州衙署的粮仓中。
  衙署与燕王府,一南一西,之间隔了好几条街,但驾了马车过去却是无需耗费太多时间。
  如今燕州的官粮主要拿来赈济流民和供给李皓棠的兵将。
  燕州原本的官粮储备是难以同时满足这两方的需求的。但上次李皓棠回来,主要就是解决了此事。不知为何,朝廷同意了户部拨付蔚州大营所需的粮草,由青州官府押送至燕州,再由燕州转运至蔚州。
  青州运送的第一批粮食这几日便该到了,谢云韶昨日便下令,要求整理好粮仓,以便接收这批军粮储备。
  眼下,燕州衙署旁的粮仓里正热闹着,一众人忙忙碌碌地清扫整理粮仓。
  见过王妃!先前拿账本给她那个青衣簿记,第一个看到谢云韶过来,连忙叫人一同过来行礼。
  谢云韶摆摆手让众人起身,独留了那青衣人说话。
  谢云韶对他道:且不必多礼了,你叫什么名字?燕州府上下的账册都是你掌管着的?
  回王妃的话,下官姓陈,单名一个筹字。托赖朝廷和王爷的信任,这燕州府的账册都是由下官总管着的。陈筹双手贴衣垂着,低头敛目,举止十分恭谦。
  官仓粮食进出的账册,还有救济流民开支的账册,都拿来给我吧。
  这非下官不肯给王妃看,只是这账本毕竟是重要之物。按户部的制度,这粮仓的账本,调取查阅皆须由州府当任的主官批准。陈筹的恭敬依旧,可出口的话却并未把谢云韶放在眼里,如今,陶大人他也不在,还望王妃莫要为难下官。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