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照山白忍无可忍,他冲着陶思逢的胸口猛踹一脚。他看着倒在地上丧心病狂地大笑的陶思逢,厉声道:“我再说一次,滚!”
“他是桓秋宁啊,他这辈子都不可能爱你的!他对你只有虚情假意,他只想杀了你!你以为我跟着柳夜明这么些年,什么也查不出来吗?我查的清清楚楚,桓氏灭门的背后是先帝与你们照氏的交易。先帝给了你父亲相国之位,帮他解决掉桓氏,而你们照氏,帮他藏住一个秘密。具体是什么,你应该比我更清楚吧?”陶思逢咄咄逼人,唾沫星子乱飞,“是你们照氏害得他家破人亡,不得不沦落到满春楼出卖皮相求生,他就是恨你呀!他一边跟凌王缠绵悱恻,一边来勾搭你,照山白,你贱不贱啊!他这样对你,他死后,你还为了他伤心伤神?你把自己当成什么了?”
“闭嘴!”照山白抓住陶思逢的后颈,把他重重地摔在石桌上,“再说一个字,我真的会杀了你。”
“疼疼……松手……”陶思逢疼的眼冒金星,他抱着头,满嘴求饶,“放过我……放开我!”
可当照山白松手之后,陶思逢后退了两步,却笑着继续辱骂。
照山白一脸鄙夷地擦着手上的血,静静地听他说。
陶思逢发完疯,便开始卖惨。他坐在地上,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地说:“父亲死后,我以为我这辈子再也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了,直到,我在江北郡收到了柳家的推举书。我拿到推举书后,乡里乡亲的百姓凑钱给我租借了一辆马车,载着我和我妹妹到上京。我们是吃百家饭长大的,父老乡们对我们有再造之恩,这些恩情我得还,如果我不争气,只能做个芝麻小官,他们的恩情我这辈子永远也还不上。所以,很多时候我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良心,为自己铺一条升官路。很可笑吧,但我就是这样的人。”
寒鸦惊飞。月光照在院子里,带着无尽的凉薄。食盒里的元宵已经结了冰,霜花开在瓷碗上,闪着荧光。
陶思逢叹息道:“照山白,我真的很羡慕你。”
照山白不想同他多说一个字,他面无表情道:“如今我人不人,鬼不鬼,有什么可羡慕的?”
陶思逢听罢,沉默了许久。月上枝头,树影暗暗,他仰头望着着天边明月,沉声道:“既是如此,那我羡慕的,便是曾经的你。”
“也许我终其一生,努力一生甚至达不到你出生的高度,我恨老天爷让我成了一个命运多舛的平凡的人,也恨桓氏让我的父亲成了替罪羊,让我和妹妹成为了罪臣之子,恨我没有肆意生活的机会。但是认识你之后,我突然没那么恨了。因为我后知后觉,原来想你这样的天之骄子,过得也没那么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可是我和你不一样,我受够了苦日子,我必须得争气,为了闯出去,为了我的青云路,我愿意付出一切,尊严、良心、哪怕是我妹妹的幸福!什么代价都可以,我都愿意接受!我孤掷一掷没有退路,我就必须得狠绝!”
他说完,如释重负,松开了紧紧攥着碎瓷片的手。
照山白平静道:“我不会娶你的妹妹。我虽然不会娶她,但是不会不尊重她,正是因为我尊重她,才不会让她因为我,赔上自己一生的幸福。”
“命运多舛是上天对你的不仁不义,而你,却把你的贪欲与执念施加在了别人身上。”照山白给他递了一块干净的帕子,“陶思逢,我不会把你施加在他身上的伤害千倍万倍的还在你的身上,因为他不曾把对照氏的恨发泄在我的身上。我要为了他,守住我的本心。”
陶思逢挑眉,笑道:“照山白,你真可笑。”
“我是很可笑。”照山白深吸了一口气,他背对着月光,背影孤凉,“如你所说,我并不是如白玉一般无暇的人,也并非生来就光鲜亮丽的人,过去我浑浑噩噩,虽然活在阳光下,却没有影子。我会犯错,犯了错会改。但是有些事,有些人,我不认为是过错,我无怨无悔。”
无怨无悔。
照氏长辈十几年的教诲教会了照山白如何做人,如何为官,如何成为照氏的中流砥柱。而桓秋宁让他懂得了性、爱、与死亡。
他曾经避之不及,闭口不谈的诸多疑惑,桓秋宁一一教会了他。
照山白站在陋室中,向北望去,他看着上京城的灯火,仿佛身处流沙漩涡中,快要沉沦,快要窒息。
让他感到痛苦与无力的,不是眼前咄咄逼人的陶思逢,而是上京城繁华背后的汹涌的暗潮。
人终究不过是沙砾,即使看的明明白白,也只能任由漩涡吞噬一切,冷眼旁观或是歇斯底里,都改变不了既定的结局。
他的困顿与挣扎,再无人能诉说。
陶思逢走之前,给了照山白一个绣着白鹤的荷包。
照山白握着荷包,迟迟没有鼓足打开它的勇气。他坐在桌案旁,提笔欲作诗,只字未写,泪水却打湿了宣纸。
许久之后,他收笔,坐在灯下打开了荷包。
扑面而来的是浓烈的竹香,荷包中有一张皱皱巴巴的字条,还有一个钥匙。
字条上原本的字迹已经渗透进宣纸,模糊成了飘在纸上的浅灰色的雾。
而盖在原本已经淡掉模糊的字迹上的,是一句桓秋宁留下的诗:“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2]
从前那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本是戏言,却成了照山白打开桓秋宁的心门的一把钥匙。从那一夜起,照山白再也没有对桓秋宁说过一句冰冷的话。
他开始一点一点地捂热手中的冰块,握紧了怕化了,松开手又怕他会跑。
朱雀门宫变那夜,照山白不知道从此照氏一族会成为新帝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也没想过。
他来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张纸上的字迹,是他多年没有回信的知己所写。
这是南山客时隔六年的回信。
照山白去了。
他第一次有了想护住一个人的冲动。他第一次鼓起勇气去直面自己的内心,去反抗压在他身上十八年的苛训,第一次对他的父亲袒露了自己的本心。
从那一刻开始,他走在阳光下,有了自己的影子。
窗外依旧在下雪,落雪无声,悄悄地覆上了枝头。屋内没有生炉子,如屋外一般干冷。干枯的蝴蝶骨架上长了寒霜,像染了一层银色的细粉。
这间简陋空荡的屋子里,照山白能藏住的,只有身后冰冷的蝴蝶。
照山白小心翼翼地握着那张字条,他着那把钥匙,心道:“你忘了吗?你早就把这处私宅的钥匙给我了。从那日起,我便知晓了你的心意。只可惜,我还没来的对你讲,那年你在昭玄寺的菩提树上挂的那些信,就封存在你藏字条的木匣中。”
“其实,我从未猜忌过你。从始至终,我只不过是想听你亲口说出你的名字。”照山白捂着脸,缩成了一团,“如今信无寄处,人无归期。但我会一直等你。”
“我会一直等你。”
照山白在宣纸上作了一句诗,连同那张皱皱巴巴的字条,一同放进了荷包中。
“春风不解相思苦,只愿寄信雪白头。”
第69章 曾许永远
史昌七年,立春。
荣王殷禅在郢州称帝,立国号为郢荣,将郢州定为国都郢都。
五年的时间,那位早已死在承恩九年的短命鬼荣王殷禅不仅死而复生,而且策反了干越刺史董明锐,联手激击退了驻扎在晋州,泸州的禁军,在大徵的东南部撕裂出了一道军事沟壑。
与此同时,叛贼郑卿远弃守常边郡,与在天州坚守了五年的红缨军汇合,封锁了天州通往上京的各大商路,独占西北部粮仓,重重地关上了天州与上京之间的大门。
大徵的西北和东南边境被两股势力撕开了两个口子,萧慎与旌梁虎视眈眈,永鄭帝不得不出兵讨伐叛贼。
然而他面对的用兵无人的局势比稷安帝在位时更加严峻,京中各大世家子弟服用“仙丹”,飘飘欲仙,四肢无力。
可怕的是,服用“仙丹”谋求长生不老的风气竟然传到了禁军中,禁军的将士脱盔卸甲,穿着轻薄的纱縠单衣,成日里求仙问道,日子一长,连提刀的力气都没有了。
军无将领,兵无战心。俞战俞败,非但没有收回失地,反而助长了逆贼的势气,让叛贼更加肆无忌惮。
朝堂之上,杜卫暴躁如雷,他想找人争辩,为战事出谋划策,可他环视四周,当年那些能与他争上一争,辩上一辩的老官员,要么解绶回乡,要么吊着一口气,卧病在床,要么坟头草都已经割了三茬了。
照宴龛因病解佩后,柳夜明总百揆,统领政务。没人能想到那只乡野村沟里出来的野狐狸,竟然能坐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
可柳夜明这个人只谋私利,在家国大事面前,他拿不出一点主意。
真正能站在沙盘面前,挪动旌旗,为老将军杜卫出谋划策的只有照山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