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木门通七零 第70节
听周新文说完正事后,整个大队的社员心里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不敢相信。
“队长,你不是在和我们开玩笑吧?”
周新文拉着脸,没好气地问道:“这么大的事情,我又不是活腻了,要不是上面有了准确的通知,我敢瞎说?”
不过周新文也理解大家的震惊,毕竟他自己也一样不敢相信,从公社开完会回来的路上,他整个头都是晕的,心脏也跳得很快,直到现在都还没有完全平复下来。
“真的是要承包到户了,我都跟公社的领导确认过好几遍了,说是北方几个试点今年夏粮都大丰收了,上面的领导看到了大家在劳作时思想上的变化,经过一番讨论后,决定在全国实施承包到户了。”
“公社的领导说了,按照各家的人口数量分地,量地的计量员从离镇上比较近的公社开始量,等量完地后,领导们再商量如何分地。”
“这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应该要花上不少的时间,不过领导们说了,肯定在入冬前把地分完,等到明年春耕,大家就能各种各的地了,以后也不用上工了,收到的粮食除掉交公粮的那部分,剩下的都能自家留着。”
“属于咱们农民的好日子,真的要来了!”
说到这里,周新文也控住不住激动心情,虽然包产到户后他这个大队长的权利会消减很多,但是他家里人口多啊。
他生了三个儿子,各自都成家了不说,还都给他生了不少的孙子孙女,更别说他家里还有一个小女儿没有结婚了。
天知道从周新文爷爷那辈开始,他们一家就是老顾家的佃户,也就是周顺弟嫁给顾少爷了,给他三叔在村里弄了个庄头当后,他们这一脉的日子才稍微好过一些。
作为农民,能拥有自己的地,这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只看村里那些已经忍不住痛哭了起来的老人就能感受到了。
有些脑筋转得快的,当即就追问道:“那这地到时候怎么分,我们家人口少,分的地是不是也少,既然如此,我们可不可以要书房垭口那一块地?”
这话一出,村里其他人立刻就坐不住了:“老三家的,你在说什么胡话,谁不知道咱们队上最好的地就是书房垭口那一片,好地谁不想要,难道就你脑袋灵活?”
要知道虽然都是一个大队的田地,但是田地这种东西,也是分好坏的。
那些土地肥沃的田地,每年地里的出息就能比次一等的薄田薄地要多出不少。
事关一家人以后的生活,村里人自然也是谁都不让谁,这量地的人还没见到影子呢,就已经为了谁分好地吵了起来。
农村人吵架都是不管不顾的,互相问候对方祖宗都是轻的,真要动起火来,直接动手的都是常态。
周新文看着吵成一团的村里人,也是连着吼了好几声,才把事态给控制住了。
“吵什么吵,吵什么吵,这分地又不是在街上买东西,只靠吵就能吵来好地?听我把话说完不行吗?”
分地这么大的事情,公社领导和几个大队的队长,也是商量了大半天才敲定好了中间的大致细节。
这会儿周新文环视一圈村里人后,才继续开口道:“上面的领导早就定好了,等村里的地量完后抓阄,所有地块都写在纸上,每家派出一个人上来抓阄,抓到哪块是哪块,自己抓到的阄,是好是坏都怨不了人!”
周新文这话一出,村里人又都炸开了锅,抓、抓阄?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能用这么儿戏的办法决定,这要是运气不好抓到不好的地了,岂不是只能自认倒霉,然后一家人再回家哭瞎眼?
在大家都在心里琢磨着抓阄的事情时,有个年纪不大的男人扯着嚷嚷道:“那这分地的标准是一样的吗?我们可都是苗根正红的中下贫农,总不能和一些坏分子分一样的地吧?”
挤在人群外围的顾骁扭头看了一眼,说话的人按照血缘算的话,他还能喊声表舅爷。
周顺弟的远房堂哥,因为对方和他死去好几十年的外公有旧愁,这么多年一直致力于打压他们一家人。
一到这种时候,对方必会跳出来找他们一家人的不痛快,这么多年要不是周新文一直压着,他们一家人都不知道被对方欺负成什么样子了。
整个牛草湾三大队成分不好的人就只有顾骁这一家,周顺弟一个外嫁女,男人跑了就回到村里生活,以前吃大锅饭的时候,还影响不到大家。
这会儿村里要分地了,在一些人眼里,顾家祖孙三人的存在那就太碍眼了,要是能把他们三人排挤出去,说不定他们就能多分一块地了。
抱着这样的想法,有相当一部分人都蠢蠢欲动了起来。
周新文一眼就看穿了这些人心里的想法,沉声道:“周老六,我知道你是什么意思,不过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这次分地人人都有,不以成分做标准,周顺弟一家落户在牛草湾三大队,这次分地他们一家三口也都和大家享受一样的待遇!”
虽然对于顾骁来说,依照他手里现有的存款,地不地的根本不重要,大家都有自己的地种了之后,以后想买粮食肯定就更容易了,他手里有钱,还愁一家人没地要饿肚子吗。
不重要归不重要,但是周新文对于他们家的维护,顾骁还是很感动的。
之后周新文又略说了几句,然后就挥手让大家散开了。
因为分地的事情,村里的大人是激动得一整晚都睡不着。
尤其是按照人头分地的规定一出来,好些个家里儿孙定了亲的,都想趁这两天赶紧把新媳妇娶回家。
毕竟家里多一口人,到时候也能多分一份地。
然而有女儿的家里也不傻,女儿留在家里,自家就能多分一份地,冲着这个,很多人宁愿顶着未来亲家的不痛快,也要把之前说好的成婚日子再往后推一推,为此也是惹出了不少的争端。
这次乐阳镇的领导班子很快,各方人马齐出动,只用了五天就丈量好了下辖公社的全部土地。
经过一番商讨后,也定下来十八岁以上的成年人人均一亩两分地,十八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均八分地。
哪怕是在登记的前一天刚出生的婴儿,也能分到这八分地。
就这还是分得少的,听人说有那人少地广的镇子,人均分地三四亩的都有。
听到这些消息,牛草湾三大队的村民简直是羡慕得眼睛都快滴血了。
顾家三口人,两个成人一个孩子,能得到三亩二分地,周顺弟算清楚帐后,激动得在家里一直转圈圈。
“有了这三亩多的地,以后我们祖孙三人的口粮是不用担心了!要是能分到好的田地,那我们就更不用愁了。”
抱着这样的想法,牛草湾三大队抓阄分地的当天,周顺弟迈着小脚颤颤巍巍地去台上分别抽了自家的田和地的签。
周新文伸手接过周顺弟手里的两张纸条后,当众宣布:“书房垭口一亩两分地、大田湾水田一亩八分田,桐子坡坡地两分。”
周新文这话一出,村里好些人都不满意,这周顺弟运气太好,一下子就抽到了村里最好的旱地和水田,虽然也有两分最差的坡地,但是只有那么两分,可比在她之前抓阄的大部分人抽得都好。
而且村里好田好地就那么多,周顺弟抽走了两块,剩下的好地也就更少了。
有那平常贬低周顺弟习惯了的人,就凑到她旁边和她商量起了换地的事情。
这也是周新文为了方便大家特意允许的,有的人想把抽到的零散地换成一整块,又或者想把抽到离家远的地换成离家近的,别看这好像是不起眼的小事,回头真种地的时候,这么一点小事能让大家节省不少力气。
周顺弟也不傻,知道村里人平常都看不起自己,这会儿任凭大家说得再天花乱坠,她也是不愿意把自己手里的好田地换出去的,直接拿着纸条去书记员那里登记了自家的地。
为此村里好些人心里又不高兴了,不过周顺弟才不管那些呢,现在自家有了地,她可以不看村里人眼色过日子了!
第90章 国营饭店是垄断了的生意……
牛草湾三大队分地抓阄结束后, 村民们的情绪仿佛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彻底沸腾起来。
和包产到户的消息一比,高考结束, 村里有四个知青都榜上有名,陆续找周新文开了证明, 收拾好行李离开了牛草湾三大队大队都没引起太多的人的关注。
村里那些落榜的知青日子瞬间就难过了起来,他们没有考上,村里的土地也分给了村里人。
现在因为地里还种着红薯,周新文说要等地里这批庄稼全都收上来后, 这些地才会分到各家。
这土地都分给村里人, 让靠着上工吃饭的知青们一下子就尴尬了起来。
现在村里没了地, 他们后面去哪里上工?给村里人帮忙那他们不就成了建国前的长工了?
也有知青想过村里会不会给自己分地,事实是完全没有这个可能,村里的村民为了多分点地都斗得跟乌眼鸡一样了,打死他们都不会愿意把村里的地分给他们这些外来的知青。
知青们继续待在村里连明年上工都找不到地方,一时间也是群情激愤,好几次都闹到了周新文面前。
周新文心里也为难,知青的安置可是件大事,他这种小人物哪能做得了主,只能一趟一趟地往公社和镇上跑, 看上面的领导们对此有没有什么好的安排。
跑了两三趟后, 还真让周新文跑出了一些名堂。
上面准备让知青回城,南方有些城市的知青已经小范围的开始回城了。
听到消息后,周新文就去知青安置点安抚了大家一番。
听说自己或许能回城后,这些知青又是不敢置信,又是觉得前路迷茫。
要问以前这些上山下乡的知青们最盼望的是什么,那肯定是回城了。
乡下的日子太苦了, 早就已经磨光了他们下乡时怀揣着的满腔热情,然而以前做梦都在想的事情,真要轮到他们身上时,他们心里又不安定了起来。
要知道做这些年知青是一批一批地往乡下安排,现在让大家都回城了,别的不说,这吃喝拉撒就是个大问题。
城里显然是没有这么多工作岗位的,之前上面让适龄青年下乡,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城里的工作岗位不够。
而下乡的这些知青,除了第一批中有极少一部分是自愿下乡的外,其他的都是念完高中后,找不到工作而不得不下乡的。
但凡是受家里疼爱的,早就接了家里人的工作岗位,留到城里的,真正下乡的要不是在家里不受重视的,就是家里情况不好,没钱买工作的小年轻了。
他们家里的条件一般,现在他们回城后照样不会有工作,辛辛苦苦回到家里大概率也是留在家里吃白饭,被兄弟姐妹甚至父母嫌弃的。
不过这些问题和回城比起来,好像都是能够忍受的。
在周新文的日夜期盼中,知青回城的政策总算是发了下来。
城里的情况也不是特别好,知青回城也是要按批次来的,最先回城的就是几个大城市的知青。
虽然知青点的知青没能全部离开,但是总算是开了个头。
即将甩掉一个大麻烦的周新文想到自家刚分到手的十几亩田地,每日都是笑呵呵的。
因为家中人口多,周新文一家如今全是村里土地最多的人家了。
种了红薯的地没法动,但是之前收了玉米的地却是空了出来,有些自家地已经空出来的人是一刻都不想休息,扛着锄头就翻起了地。
周顺弟跛着小脚不说,眼睛还不好,干不了太多地里的活,只能和顾骁商量:“家里的那一亩多地已经空出来了,我想着要不你抽空也去翻出来,种点油菜?”
以前队上就种油菜,油菜籽收上来了后,一部分卖给供销社,一部分榨成菜籽油分给社员们。
菜籽油金贵,村里一年一个人最多的时候才给分了二两,平常炒菜是决计舍不得用的,都得留着过年或者过节的时候炸东西。
菜籽油清亮没荤油的那股味道,用来炸酥肉,丸子都是极好的。
这地空着不种就是浪费,周顺弟琢磨着种点油菜就挺好的,到时候榨了油,自家吃不完还可以送一些给叶姑娘,就算对方看不上这样的东西不要,以后拿去镇上卖也是能卖个好价钱的。
对于地里的活,顾骁是一点都不嫌累的,在村里第二批知青收拾好东西回城的时候,他已经把自家的地里都翻好了,接下来就等洒下的油菜籽长成菜苗移植了。
顾骁忙着侍弄自家刚领的地时,在现代世界,叶宁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水果加工厂的事宜。
她联系了市里一家口碑不错的中介公司,帮她跑注册工厂的各项流程后,她和马玉书也在镇上看起了合适的厂房。
连着几天看下来,叶宁选定了两家厂房,第一家厂房位于镇子外围,优点是厂房大,除了偌大的仓房外,还有一个很大的仓库,和一个很大的院坝,要是选这处,以后堆放原材料就方便了。
缺点就是这里地处偏僻,厂房也很老旧,是镇外的一个村子的集体厂房,以前这里是生产宣纸的,后来厂子效益不好,造出的纸不怎么卖得出去了之后,村里人就不怎么爱出力了,最后厂子就倒闭。
叶宁要租用的话,村里的意思是她一次至少要租三年,租金一年也是大几万。
第二家厂房则在镇上的创新园区内,周边已经引进好几个厂子了,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也十分便捷。
厂房也是全新的,不过相应的,租金也是很高的,不太适合只想小打小闹弄个厂子的叶宁。
之后两人又接连看了几家厂房,不是这里有问题,就是那里不如意,几番斟酌对比过后,叶宁还是决定租第一个村集体的厂子。
签了合同给了钱后,叶宁就拿到了厂房的钥匙,后面中介公司跑流程的时候,就能直接留这处厂房的地址了。
仓房略显陈旧,真要投入生产的话,还得翻修一下,这就是叶卫明的老本行了,他现在虽然已经不能上脚手架干活了,但是到地方一看,什么地方该怎么改,就全都了然于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