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原本欢乐的气氛,瞬间就冷了下来。
  左相庞雎见状,忙出来打圆场,笑道:“右相这话虽然说得过于直接,却也是正理。大家也不是不明白,只是刚灭了韩国,过于兴奋了,脑子还没转过弯来。”
  “不错,不错,只是一时没转过弯来。”
  “如今韩国已灭,自然再无韩人、秦人之分,大家都是秦人!”
  “…………”
  有了庞雎缓和,众人慢慢回过神来,连声附和。
  但有附和的,自然就有反对的。
  反对的人认为:秦国百姓辛劳耕作,更是推出家中壮丁杀敌立功,个个都对秦国有功。那些韩人新来,又是战败国民,凭什么与原本的秦人享有平等待遇?
  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并不在少数。
  嬴政端坐上首,一直没有开口,任他们双方争吵,以便他看清每个人的态度。
  对于戴璇所言,嬴政自然是认同的。他的目标从来都是一统天下,而不仅仅是让秦国做一个像“春秋五霸”那样的霸主。
  可他不明白的是,一向最会懂语言艺术的戴璇,今天怎么这么冲,说话这么直接?
  按照她以往的风格,会先委婉抛出问题,再引导群臣推理出她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众人也明白了她的苦心。
  因此,只要她想推行的政策,很少有不通过的。
  嬴政在上首观察群臣,郑措也在下面观察他的神色。
  等众人吵的差不多了,嬴政微微皱了皱眉,担任廷尉的郑措立刻出声喝止:“肃静!金殿之上,不得喧哗!”
  争论声戛然而止,众人一起向大王告罪。
  “诸位免礼。”嬴政正色道,“寡人知晓,诸位都是一心为我大秦,只是想法不同。寡人在这里告诉诸位:我秦国要的从来不是称霸一时,而是整个天下都变成大秦的国土。
  日后无论是韩人、赵人、燕人、魏人,最终都会变成秦人!诸位可以想想,若是此时对旧韩之地的新秦人区别对待,又怎能收拢他们的力量,凝聚起来对付其余五国呢?”
  他这话表达了自己的野心,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纵然心有不服的,此时也不敢再说什么。
  戴璇趁机道:“大王,璇愿为大王治理旧韩之地!”
  嬴政愕然:“右相这是何意?朝堂之上可离不开右相呀。”
  这倒也不是客气话,戴璇实在是懂分寸,也实在是太会办事,让嬴政用得非常顺手。
  可她却坚持要离开中央,去治理韩地。
  在她看来,嬴政的才能和魄力,都足以撑起整个朝堂,王后郑嘉也不容小觑。
  她这个先王的托孤大臣,也该适时离开中央几年,方便王与后建立属于自己的权威。
  见她心意已决,嬴政也不再挽留,当即便封她颍川太守,总领上党、颍川、三川等新收之地。
  戴璇进入韩地之后,因她本是蜀人,韩地之民对她没那么抵触。
  她又大肆宣扬自己秦国右相的身份,告诉韩地百姓:大王非常重视你们,怕别人在韩地乱来,特意把我这个丞相安排了过来,带领韩地百姓安居乐业。
  最重要的是,她不只是嘴上说说,入韩之后就走访各方,召见长者,与百姓攀谈,了解三郡各地的民生与风俗。
  原本韩地盛产精铁,“劲韩”之名闻名天下。
  可韩地的铁矿,经过商、西周、春秋、战国的接连开采,早就见底了。
  许多依靠铁矿生存的人就失去了生计,土地又是贵族的,底层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时候交通不便利,出行又要经过层层关卡,底层百姓一辈子也不一定能走出自己出生的村子。
  他们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只能相信贵人们的宣传。
  而韩国的贵族,怎么可能会说秦国的好话?
  在韩国百姓心目中,秦国就是吃人的虎狼。听说秦国灭了韩国之后,把大王和所有的贵人们都抓走了,不免更加惶恐,这些惶恐也化成了抵触。
  戴璇之所以亲自下基层,直接和百姓们接触,就是让他们看看:秦国的官员也是两只胳膊两条腿,一个脑袋上只生一副五官,绝非韩国贵族们描述的妖魔鬼怪。
  刚开始她和百姓说话,对方都是诚惶诚恐,生怕一个字说错了就是一顿鞭挞。
  但见她容貌秀美,态度和气,跟着的护卫虽然严肃,却也没对他们这些黔首露出凶恶之色,慢慢就放心了。
  在双方攀谈之间,戴璇知道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面临的困难,也有意让他们知道,秦国的普通百姓,是能靠着杀敌和种地立功,变成贵族的。
  “如今你们也是秦国百姓,只要好好种地,或是家中青壮参军立了功,一样能做贵族。”
  第一次听说这样的事,三郡百姓都惊呆了:这就是虎狼之秦?原来虎狼对他们这些草芥般的人这么好吗?
  如果秦国是虎狼,那韩国的贵族们,真是比虎狼更可怕!
  第218章
  再三确定她不是在说笑话,与她攀谈的几个老人纷纷表示:我们虽然没有地,家中儿女却有正值壮年的,愿意为大王效命!
  戴璇笑道:“谁说你们没有地了?那些贵族都被抓到咸阳去了,他们的地如今都是国家的。大王派我前来,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给父老们分地呀。”
  “分地?给我们?”
  众人都难以置信,觉得像是做梦一样。
  “当然!”戴璇用力点了点头,解释道,“只不过大家
  都没立功劳,只能按照户头,每户人家只能得地十亩,奉养父母的多得五亩。
  若是想要更多,父老们可就要督促家人,要么辛劳种地多交税,要么让家里的孩子杀敌立功受赏赐了。”
  此时的田亩丈量是用“步尺”,一步为六尺,长十六步,宽十五步为一亩。十亩田地并不多,以如今的粮食产量,只要不懒惰,不遇到大灾害,勉强够养活一个五口之家。
  “府君所言可是真的?莫非是老朽年纪大了,耳朵不中用了?”
  “自然是真的。”戴璇收敛了笑意,正色道,“咱们秦国虽然在和别国外交上喜欢用些计谋,但对自家父老,向来是一口唾沫一个钉,从无戏言!”
  为了佐证自己的话,她还给众人讲了商君立木为信的故事。
  “就搬了一个木头,从东市搬到西市,就给那么多金子?”
  “真给了?不会事后又要回去了吧?”
  “自然是真给了。当时咱们秦国,被赵国欺负地只剩下方圆十里之地。若不是真给了,父老们怎么会对商君之言深信不疑,对商君之命无所不从?若非如此,咱们秦国哪来如今的广袤国土?”
  她一口一个“咱们秦国”,不管是和他说话的那些老人,还是围观的年轻人,乃至缩在父母怀中的孩子们,渐渐对自己“秦人”的身份有了认可。
  听着她骄傲地说起秦国如今的广袤国土,三郡旧人竟也觉得与有荣焉。
  戴璇又带领大家丈量土地,划百户为一村,每个村子的土地都在村子周围,方便百姓们耕作。
  韩国风俗与秦国不同,还是古老的宗族聚居制度。
  如今为了能多分田地,许多家族都紧急分家。除了养老的长子,但凡成婚的都分出去;已到了适婚年龄却还没成婚的,也赶紧娶媳妇的娶媳妇、招女婿的招女婿,一切都从速从简。
  带兵辅佐戴璇的蒙恬得知后,担忧地向她禀报。戴璇却笑道:“这不是好事吗?他们自己分家拆户,宗族力量分散,正好便于管理,也不用咱们去做恶人。”
  蒙恬恍然,敬服道:“原来府君早有定计,是恬多虑了。”
  看着眼前的青年将军,戴璇不吝赞赏:“你如今还年轻,在用兵之道上已强过许多老将。你我之间术业有专攻,你又何必谦虚?”
  蒙恬喜道:“府君谬赞了。”
  戴璇笑了笑,没再多说,转而问道:“那些韩国贵族留下的门客,没跳出来闹事吧?”
  蒙恬道:“有小股人跳出来,已经全部镇压了。府君这些日子走访民间,通过三郡父老宣扬我们大秦的利民政策,百姓们都心慕王化,那些游侠没了当地人支持,多数是丧家之犬,成不了大气候。”
  戴璇点了点头,说:“你可以开始招募他们了,我先带人去丈量土地,等你把这些稳定因素或招募或镇压得差不多了,我那边土地就量好了。到那时候,就给百姓们分地。手里有了土地,心才能真正安定下来呀。”
  “唯。”蒙恬领命而去。
  在戴璇的主持下,三郡父老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土地,很快就对秦国归心。
  这时候蒙恬再次募兵,十五到三十五岁的青壮,都被父母亲自带着来报名入伍。
  蒙恬给他们做了简单的训练之后,就把他们编入了军中,慢慢和其他地方的军队换防。
  大量青壮入伍并离开三郡,韩地彻底没了作乱的根基。戴璇便从容治理,还奏请嬴政,把三郡作为试点,减轻一些过于严苛和繁琐的刑罚。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