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他们还明白另一个道理:不管科举制度如何变革,“以才取士”的核心是不会变的。甚至于只要持续教导好家中子弟,哪怕某一代没落了,日后也能靠着科举制度翻身。
  因而,看不出来的不以为意,能看出来的都沉默不语,科举制的初推行出乎意料的容易,倒是让摩拳擦掌的吕不韦怅然若失。
  ——不是,我刀都磨好了,已经做好了血战到底的准备,你们就直接投降了?
  戴璇笑问:“这还不好?”
  “也不是不好。”吕不韦只觉得浑身难受,“就是蓄力一拳,以为打的是铁板,结果却是柳絮……”
  后面的,他不知道该怎么说了。却听戴璇调侃道:“所以闪到了右相的老腰?”
  吕不韦:“…………”
  ——虽说话糙理不糙,但你这话也太糙了!
  戴璇哈哈笑道:“右相也莫要失落,真正的难点本也不在这里,而是后续的教育下沉。”
  吕不韦想到了遍布蜀国的各级学署,再想到中原诸子百家发展了三四百年,却没有任何一家能在蜀国立足,瞬间就预见到了日后的血雨腥风。
  戴璇拍了拍他的肩膀,激励道:“变革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呀!”
  吕不韦并没有被可以想见的困难吓到,反而越发斗志昂扬。他用力点了点头,正色道:“多谢左相提点,不韦定会总结得失,砥砺前行!”
  戴璇笑道:“不要那么严肃嘛,来,咱们再商量商量,教育下沉时,怎么稳住诸子百家。”
  两人凑在一起商量了半天,还真商量出一个好法子来。
  ——修书。
  自战国以来,百家争鸣,世间但凡有学问的,但凡对世情有些感悟的,哪个不想著书立说,扬名后世?
  等推行教育时,秦国必然一统天下。一个国家不可能用两套或以上的制度,不管秦是只取一家还是兼杂百家,总会有很多人的政治主张要被舍弃掉。
  被舍弃掉的那些,并不意味着就是糟粕,只是并不适合这个时代而已。
  但不适合这个时代,不代表不适合以后呀。
  大秦完全可以给他们画饼,由官方出资,把他们所有的学说都搜集编纂出来,流传后世。
  那些小学派就不说了,但凡大些的学派,比如儒家,再比如墨家,内部已经出现了很多分支。光是他们内部扯皮,就能消耗掉许多时间。
  如果各家的学说修得比意料中的快,那也无所谓,让他们继续修,修史。从三皇五帝到大秦统一,足够他们修很多年了。
  修完了国史,还有诸子百家的发展史,不信他们不吵起来。只要有争吵,就必然有各种辩证,又能拖延许多时间。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就是抛出一个他们无法拒绝的诱惑,把他们的手脚都绑住,让他们无暇顾及朝堂上的政策推行。
  计策敲定之后,
  吕不韦不由感慨:“想不到,不韦的修书之念,竟会以这种方式达成。”
  再想想当初修书扬名的念头,他就觉得挺可笑的。
  果然,人甚至不能共情曾经的自己,哪怕这个曾经就在不久前。
  戴璇笑道:“便是修出天下奇书又有什么意思?右相可以想象:把诸子百家都玩弄于股掌之间,还要被详细记录在史书上,这种感觉,不比带人修一部书更爽?”
  吕不韦:“……想想是挺爽的,还是你们蜀国人会玩呀!”
  想到蜀国那堪称密密麻麻的天才,他只觉得头皮一炸,忽然想到一件事:“等等,左相,秦国要举办科举的文书布告天下,不会有蜀国落榜的人来考吧?”
  戴璇歪了歪头,似乎分外不解:“这对我大秦来说,难道不是好事吗?”
  “好事?呵呵!”吕不韦替即将下场的考生们默哀了片刻,似哭似笑地点了点头,“没错,是好事,咱们秦国得多出多少人才呀,是天大的好事!”
  第206章
  来自中原各国的考生可不知道,考试还没开始,就已经有人替他们默哀。
  开科取士这种盛事,他们之前只是听往来蜀国的人说过。但凡有些才能的,哪个不歆羡?
  如今中原也要施行,施行者还是对各国人才都很友好的秦国,许多人都蠢蠢欲动。
  他们之中,有的人是想通过科举求官——只要能考出好成绩,就是给自己镀了一层金。哪怕不在秦国做官,到了山东六国,也会被奉为上宾;
  有的人则是单纯地想通过科举证明自己,证明他们并不是没本事做官,而是醉心泉林之乐,不屑于争名夺利。
  不管怎么说,秦国举办的第一届科举,浩浩荡荡来了三千多报名之人。
  好在吕不韦和戴璇早有准备,在布告没发出之前,就先征发工匠和徭役,建好了可容纳万人的简易住所。
  戴璇通过自家和男君家族的力量,从蜀中运来一批建筑器械,不但加快了工期,还减少了徭役与工匠的伤亡。
  更重要的是,秦国出现了第一批三层高楼,引入了蜀国的修建技巧,把地基打得极深,砖石的结构极为稳固,不但防洪防涝,还能防震。
  因为这些房屋的占地面积太大,咸阳城根本装不下,索性就在咸阳东南方建了一座副城。戴璇一看,直接拍板:既然已经建城了,干脆就把科举考场也修在这里吧,也省得考生跑来跑去了。
  等副城修成,嬴政专门请来扶荔和哪吒参观,并请求他们赐名。
  扶荔看了一下方位,恶趣味上头,便道:“秦国科举取士,为的是天下长治久安,这座新城,就叫‘长安’吧。”
  至于再往东南三十里的地方将来叫什么?
  嘻嘻,管它呢。长安这么好的名字,当然谁先用就是谁的。
  嬴政眼睛一亮,含在嘴里重复了几遍:“长安,长安,长治久安?真是个好名字!”
  扶荔战术微笑:“政儿喜欢就好。”
  嬴政感动:寡人就知道,老师总想把最好的都给寡人!
  哪吒打断了他的感动:“既然是以才取士,没道理文才是才,武才就不是呀。既然都专门为科举建了一座城了,索性就连考武举的地方也一并修出来吧。”
  嬴政点了点头:“老师所言甚是。”
  于是乎,原本只是想修些房子,修成了一座城,加这个又添那个,等真正建好的时候,嬴政已经出孝期了。
  赵姬和郦雍正式走到了一起,扶荔带着农家的人培育出了新一代小麦的种子,亩产增加了两石。换算到现在的重量,也就是一百二十多斤。
  听起来增产不多,却不要小看这一百多斤。这意味着中原之地的良种,再也不用看老天眼色了,人族可以自己培育!
  而且,这个增产,可不是历史上秦朝产量的增产。
  虽然中原和蜀国隔着群山,但毕竟是邻居,这些年蜀国培育出的粮种,也陆陆续续流到了中原来。
  虽说蜀国的粮种培育,扶荔只是起了个头,并没有插手人族的自主研发。
  但蜀中崇拜工神,投身器械和粮种研究也很受人尊敬,所以不少有志之士都会放弃做官,专心致志搞科研。
  发展到如今一千年过去,蜀国的粮食亩产,已经达到了没有化肥时期能达到的巅峰,也就是明清时期,亩产高达四百到六百斤。
  最好的种子蜀国肯定是严防死守,不会流出来。因而,中原地区能拿到最好的,亩产也就是三四百斤的样子。
  秦国跨出这一步,就相当于追上了蜀国现有的水平。
  那些农家子弟也恍然大悟:原来蜀国之所以盛产粮种,并不是上天眷顾,而是人家自己努力呀!
  可蜀国也太注重技术封锁了,他们农家子弟也不是没有前去探访过,却始终没接触过核心科技。
  咱们两边交流这么多年,你们真是太见外了!
  嬴政非常高兴,让他们好生再种一年,准备等到明年成熟时,他带领群臣一起来收获。
  “若明年产量稳定,寡人给诸位赐爵!”
  秦国是耕战体系,不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还是粮食种得格外好,国家都会赐爵奖励。
  因而,这句话由秦国的王说出口,就是比其余六国的王更有公信力。
  当然了,在国与国的交往中,秦国爱耍诈也是出了名的。这个国家,就是这么矛盾。
  至于哪吒,秦国的军队本就堪称虎狼,在战国时的职业军团里也是排前列的,他并没有什么好提升的地方。
  但他这三年也不是毫无收获,当初那个内官章邯,如今已经是他的徒弟了。跟着哪吒学了三年的武艺和兵法,章邯的天赋完全被激发了出来,堪称脱胎换骨。
  当初哪吒之所以建议连武举一起开,就是想给自己徒弟创造一个出头的机会。
  =====
  科举考试前三个月,便有大量人口陆陆续续涌入咸阳。
  报名参加科考的只有三千人,但来咸阳的人数可远远不止三千,倒是让咸阳各栈人满为患,赚了个盆满钵满。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