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这时候,赵姬还没领悟两人的意思,是怀着纯粹的好奇心点了点头,想看看蜀国的男子和中原七国的有何不同。
  他们这边才有行动,扶荔那边就收到了消息,顿时眼皮子一跳,在出宫的路上把人给截住了。
  郑措和戴璇让四个姐妹先出宫去等,跟着扶荔去了东宫。
  此时嬴政还在章台宫帮子楚处理政务,整个东宫都是他们夫妻做主,是个说话的好去处。
  “你们俩真是大胆,秦王还没死呢!”
  戴璇笑道:“戴君放心,我们有分寸,只是领着家中表弟给王后请个安而已。”
  “没错,我们不会乱来的。”郑措也道,“只是时机不等人,很多时候,晚了一步就与先机失之交臂。”
  虽然她们俩对男人为君不怎么痛快,却也知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只要子楚活着一天,她们都会守着分寸。
  可等子楚薨逝后,赵姬一跃成太后了,养两个男宠不是理所应当的吗?她们早打听过了,哪国的太后不养男宠?
  反正都是要养的,与其让外面那些乱七八糟的人接近耳根子软的赵姬,还不如她们从蜀地择选性情温良的呢。
  蜀地男子从小就被教导辅佐主君,再有她们安排在赵姬身边的女官时不时敲打,闹出乱子的概率极低。
  见她们知道分寸,扶荔便也没多说什么。
  第二天下午,郑措便领着一个身高九尺,宽肩窄腰,面容白皙,五官俊秀,眼神温软似水的少年男子入了甘泉宫。
  赵姬活了半辈子,最熟悉的两个男人,一个是吕不韦,一个是赢子楚。
  若论气概,这两人都是人中之龙。可论起颜值来,郑措的表弟郦雍堪称一骑绝尘,能甩他们八条街。
  她何曾见过这样的风流人物?不由暗暗感慨:朕前半辈子真是白活了!
  趁着赵姬心神欢悦时,郑措和戴璇说出了自己的请求。
  ——她们俩想到前朝为官,至于女官之位,则推荐自家姐妹接任。
  第202章
  赵姬虽然在政治上没什么天赋,但做了这么多年的王后,也是有些小心思的。
  先前她就想着利用身边女官的婚事,在前朝为自己拉拢人脉。只是她到底不是那种狠心绝情的人,戴璇和郑措流露出了拒绝之意,她也没强求。
  如今听说她们两个要到前朝去,赵姬十分欣喜,立刻满口答应,让她们快些把姐妹们接进宫学规矩。
  戴氏送来的两个,一个是戴璇的堂妹,一个是族妹,堂妹叫戴璎,族妹叫戴嫦。
  郑氏送来的两个,一个是郑措的族姐郑掷,另一个名义上是她的堂妹,实际上是当今蜀王的亲妹妹郑钰。
  原来那位昏庸的蜀王已经死了,新上位的郑锦看得清形势,明白他们郑氏已经无力回天,蜀国又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
  虽然蜀国自圣王起,历经戴氏、沙氏和郑氏三朝,从没出现过新朝清算旧朝王室的事,但每当新朝初立,旧朝王族都会自觉归隐三代,只有爵位,不担任官职,防备被有心人利用。
  郑锦是长女,蜀国是她无法逃避的责任,哪怕她清楚地知道,一旦上位蜀国就必然会亡在她手中,她也从未想过逃避。
  她这一生就这样了,不准备再挣扎。可妹妹郑钰的才华比她更为出众,实在不该随着郑氏王朝一同暗淡下去。
  因而,得知郑措派人回来,要寻两个同族姐妹入秦时,郑锦立刻就带着郑钰亲自登门,再三恳求把自己的妹妹也带上。
  郑措的母亲没有拒绝,只是提了一个条件,就是要把郑锦才成年的弟弟郑纬一起带上。
  却原来,郑措给母亲的书信上,用家族暗语写了秦王年寿不永,王后正值盛年,又特意点明了蜀国男子温柔多情。
  走后宫路线,也是世家大族常用的手段。只不过,在蜀国伺候的是国君,到了中原伺候的是未来太后。
  唯一让郑母觉得棘手的,就是她们家三服以内,并无合适的男子。
  要么是年岁太小,要么是已然出赘,要么是身体不够健壮,要么就是没有俊美到一定程度。
  这是蜀国第一次往中原那边送人,又事关自家女儿的前途,郑母在人选上,自然是慎之又慎。
  正在一筹莫展之际,郑锦撞了上来。郑母立刻就想到了年仅十八岁,尚未出阁的郑纬。
  郑纬身材高大,皮肤白皙,容颜俊美,周身自带贵气,脾气却又很软和,从不和人大声说话。
  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人选了!
  得知郑母要郑纬的目的后,郑锦自然乐意。
  原本让郑钰一个人去秦国,她还有些不放心。如今有郑纬一起,姐弟二人也能相互照应。
  可是,把郑纬送去秦国,不是正儿八经地出阁,而是要给未来太后做男宠。郑纬脾气再好,也是一国公主,若是他心怀怨愤,暗中捣乱可就麻烦了。
  郑母道:“蜀国如今的形势,老臣知道,大王也清楚。说不准什么时候,咱们一家子就都得去做富贵闲人了。
  当年沙氏亡戴氏,戴氏适龄男子皆入新王后宫;我郑氏灭沙氏,沙氏适龄男子也皆入新王后宫。
  能打天下的新王,不会没有王后,公主本就做不了正室。与其在后宫与人勾心斗角,还不如哄着秦太后一个。”
  见郑锦已然意动,郑母又补充了一句:“据措儿说,赵王后是个心软情长之人。”
  ——换而言之,耳根子软,好摆弄。
  郑锦眼睛一亮,回宫之后立刻就招来绵阳公主郑纬,姐弟二人密谈了两个时辰。
  后来,郑纬便化名郦雍,以郑家表亲之名,跟随郑措的父亲郦翁一起到了咸阳。
  赵姬见了温柔俊美的郦雍,立刻就表现出了十分的喜爱之意。不过如今子楚还在,她也没什么别的心思,只是单纯欣赏美人。
  郦雍只入宫那一次,就再也没有去过,赵姬心中难免有些怅然。
  郑钰和戴璎等人,就常拿郦雍作为突破口,很快就在甘泉宫站稳了脚跟。赵姬比戴璇和郑措人家迫不及待,直接找子楚为她们讨了中大夫官职。
  中原七国的官员,职权并不明确,国君用人,只看哪个人好用,就多多委以重任。
  这时候可不流行守拙那一套,人人都在争取被放进布袋里的机会,好尽快把自己的锥尖露出来,让国君看到自己的能力,争取到更多的权柄。
  戴璇和郑措从小耳濡目染的就是怎么做官,跟在赵姬身边一年多,对秦国朝堂如何运作也一清二楚。
  因此,两人甫一入朝,就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很快就入了子楚的眼。
  又过了一年多,子楚病危,看在扶荔和戴渠的份上,托孤之臣除了吕不韦,还多了一个戴璇。
  秦王子楚病逝,谥为庄襄王。
  同年,十三岁的太子政继位,秦国拉开了新的篇章,天下也将拉开新的序幕。
  秦王政年少英锐,在朝中本就有不少支持者。只是年纪尚轻,还不能亲政。
  他遵照庄襄王的遗嘱,将国事尽付于吕不韦和戴璇,两人同为相邦,吕不韦为右相,戴璇为左相。
  中原七国与蜀国正好相反,是以右为尊。吕不韦是子楚的老臣,戴璇是嬴政做太子时的忠实拥趸。秦王政以吕不韦为右相,也是安抚朝中老臣
  。
  至于国玺,则是按照旧例,由太后赵姬保管。
  对此,华阳太后与夏太后都有不满,却又都没提出异议。比起对方,她们更乐意赵太后保管国玺。
  秦国立国多年,自有一套可行的运转体系。哪怕新王年少,整个朝堂仍旧有条不紊。
  嬴政也不着急,每日里按部就班地听政读书、练武强身。
  他还接受扶荔的建议,找来诸子百家的门人给他讲学,目的是为了了解百家学说,有好的就用,不好的就置之不理。
  这一点,倒是与自称“杂家”的吕不韦不谋而合,稍微消解了吕不韦身为权臣对新王的警惕。
  作为权臣,他最害怕的就是国君与自己的政治理念不合。子楚对他言听计从,是他渴求的明主。
  但对于秦王政,他只知道对方天资聪颖,在朝中人脉颇广,其他的知之甚少。
  如今知晓嬴政并不倾向于百家中的任何一家,而是像自己一样,都觉得该兼收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悬着的心顿时就放了下来。
  更直观的表现,就是他在朝堂上不管面对嬴政还是戴璇,都少了几分尖锐,恢复了从前的圆滑平和。
  一开始嬴政还觉得奇怪,但当吕不韦向他表明,想要召集诸子百家的学子,编纂一部百科全书时,嬴政就全明白了。
  ——右相呀右相,原来你才反应过来呀!
  其实嬴政做太子时,就已经了解到吕不韦的政治主张,当时他就觉得和自家老师的挺像的。
  这也是为什么吕不韦态度改变时,他一时没反应过来。
  ——两人的信息差交错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