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第114章 五人论事
  见顾至停下耳语, 将视线投向他的所在,郭嘉再次清了清嗓,煞有其事地开口:
  “听闻明日, 陛下与主公会宴请群臣,庆贺大军平定叛乱。”
  听到刘协和“平定叛乱”这几个字放在一块,顾至忍不住生出少许微妙的感觉。
  虽然按照彼此的立场,张杨、韩暹对曹操来说确实属于叛军,但以张杨、韩暹在原著中保护刘协的立场来看, 至少,在刘协那,这些“奉迎帝王东归”的势力怎么也称不上是逆贼。
  微妙的感觉只持续了片刻, 就被顾至抛到脑后。
  这些弯弯绕绕, 是帝王与政治家们的权力游戏, 与他无关。
  “我还在‘病’中, 明日的晚宴,自然得缺席。”
  郭嘉原本只是随意转移焦点,没想到竟被顾至的回答勾出了几分好奇。
  “此等大事, 明远一向不会错过,怎么这次……”
  用词再委婉, 也掩饰不住“你怎么能不去吃席”的惊诧。
  作为与郭嘉同行一路, 寻遍南阳小吃的发烧级“吃友”, 顾至与郭嘉加深了关于吃的友谊。然而这次,他不想为了一顿饭去应对刘协,也不能向郭嘉透露他对刘协的反感。
  好在, 郭嘉对城外发生的事略有听闻,见顾至没有解释的意愿,不再多问。
  “许久没吃到炳烛做的饭菜, 如今嗅到香味,便已垂涎三尺,恨不得吞下三大碗。”
  袅袅菜香中,荀彧往郭嘉的方向扫了一眼。
  他早猜到顾至提起郭嘉的用意,对所谓的“趣事”本没有太大的兴趣。但郭嘉几次三番地另起话题,倒让他感到了几分探究之心。
  等菜肴上齐,五人中的四人保持着食不言寝不语的习惯,余下的郭嘉独自一人也无甚好说,这顿饭用得格外安静。
  在酒足饭饱,撤下桌案后,郭嘉饮着清酒,忽然谈起另一件“趣事”。
  “数月前,北海相孔融弃了吕布,来豫州投奔主公。因着主公领兵前往南阳,迟迟未归,他与门客在谯县住下……此乃前因。”
  郭嘉说的趣事,目前听起来并不有趣。
  然而孔融这个名字如雷贯耳,再结合目前的剧情点,顾至隐隐猜到郭嘉口中的趣事指的是什么。
  “听闻孔融此次来投,不仅带来了孔氏族人、门客以及北海的部分官员,还带来了一位好友。”
  顾至在心中暗道“果然”。他对孔融印象最深的,除了几个典故,就是孔融与某位喷子好友的商业互吹。
  一个吹对方为“仲尼不死”,一个吹对方为“颜回复生”,就差直说对方的才德堪比圣人。
  孔融还给这位喷子好友写了一篇推荐的小作文,吹得天上有,地上无,引得曹操无比期待……最后带着期待被喷了个狗血淋头。
  “孔北海的这位好友据说是个奇异之才……行事也颇为奇异。”
  说到这,郭嘉露出意味不明的笑,看向对面的荀攸与戏志才,
  “公达与志才在豫州坐镇,应当对这位异才的行事有所耳闻才是。”
  戏志才的面色肉眼可见地黑了一个色度,而对无关紧要的人并不会投注太多心神的荀攸,也现出几分不同寻常的神色。
  荀彧疑道:“那位异才,姓甚名谁?”
  “那人叫做祢衡,平原郡人。”
  郭嘉这一系列丝滑的情报引来顾至的注目。
  “你才回来半日,就都打探清楚了?”
  他和郭嘉是一起回到谯县的,甚至他的马队比郭嘉的车队更快抵达城外。
  怎么他就睡了小半日的功夫,郭嘉就把城里的八卦都打探清楚了?
  “这是自然。”郭嘉笑道,“毕竟此人,如今在谯县已名声大噪。”
  说着,郭嘉将祢衡的著名实际讲述了一遍,包括但不局限于喷曹操,喷吕布,喷袁绍,喷公孙瓒……喷他见过的所有人。
  除了他的好友孔融,没有一个人能幸免于难。
  这事倒在顾至的意料之内,不过,既然所有被他见过的人都被喷过……
  “阿兄与公达,莫非也……?”
  “此人傲慢悖谬,无需多理。”
  虽然在提到祢衡的一瞬间,戏志才看上去心情不佳,但他很快就恢复了平静。
  以顾至对戏志才的了解,他这话纯然发自真心,是真的觉得不需要理会祢衡这样的人。
  ——至于被惹恼了,要不要暗中使绊子教训对方,这一点另外计算。
  郭嘉端着酒杯,看似隐蔽,实则光明正大地挪到顾至身边:
  “明远可想知道更详细的内情?”
  更详细的内情,无非就是祢衡怎么骂人。
  能直白地骂出“死公”这两个字,那些话多半难以入耳。这些“内情”如果发到现代网络上,一定会变成无数个星星和框框,或者直接被审核删评,喜提封禁套餐。
  “那倒罢了,我不想知道。”
  顾至看过《三国演义》中关于祢衡骂人的夸张描写,大约能猜到祢衡会说什么。
  祢衡此人虽然奇特,但对顾至而言到底是不相干的人。
  他原本不想对这件事发表意见,然而,一道灵感从脑中疾闪而过,顾至顿时转了话锋,以极其严肃郑重的语气提议。
  “如此‘奇异之才’,合该进献给天子,为天子解乏。”
  听到这话,不仅郭嘉险些被口中的酒水呛到,就连对面两人也投来格外沉默的目光。
  “明远,你这……”怎似与天子有仇?
  郭嘉咽下后半句话,把原本略有些敏感的话题转向了玩笑,
  “我还以为——以明远的性格,会将此人‘进献’给主公。”
  荀攸无言地看着顾至、郭嘉二人,又看向静坐在一侧,丝毫不予制止的荀彧,以及若有所思,仿佛真的在考虑可行性的戏志才,无奈地在心中叹了口气。
  天子与主公何其苦哉,遇上了他们这样的股肱之臣。
  为了避免天子与主公受难,荀攸难得主动出声,另起了一个新的话题。
  “先时,公孙度向公孙瓒俯首,后又叛离,与袁绍结盟,共同逼迫公孙瓒。”
  在曹操出征南阳的这一年里,北方同样打得冒火。
  吕布与公孙瓒两人早早联手,共同夹击袁绍。眼见袁绍独木难支,不得不向曹操求援,曹操听从顾至的谏言,向贾诩问计,采纳了贾诩“假扮流亡之士,敲开幽州门户”计策,暂时缓解了危机。
  这个计策,与吕蒙的白衣渡江略有一些相似,但又有着极大的不同。
  袁绍不仅借此缓解了危机,还顺利地与辽东的公孙度结盟,反过来夹击公孙瓒。
  郭嘉刚从南阳回返,倒是还未打探最新的战局。如今听荀攸说起北方之事,他了然而笃定地断言:
  “青州黄巾本就猖獗,吕布未能安定青州,又多次征伐,而今青州内乱四起,又被袁绍咄咄相逼,怕是难以久存。”
  吕布手下的并州军极为悍勇,更有高顺这样的将才,替他南征北战。
  只可惜,吕布手下空有将才,却几乎没有能治理郡县、安稳后方的文官。只有一个陈宫勉强得用,却分身乏术。
  青州局势本就复杂,又有管承这样的海寇首领恣意作乱,专门趁着吕布出去征战的时候在背地里搞事。被吕布重用的孔融并没有守城之能,名望虽高,却压不住青州的豪族,甚至连地方财政都无法维持。
  在被青州兵与地方豪族联合搞事之后,孔融恼了,弃了北海国,跑来投奔曹操。
  “这对主公而言,倒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听着郭嘉的慨叹,顾至亦有几分感慨。
  曹操拿下南阳后,他成了唯一一个横跨四州,占领了四个富庶之地的诸侯。
  即使曹操在徐州、荆州只拿下一两个郡,并非完全占领,但在战略上仍然意义非凡。
  这么迅猛的扩张速度本来应该引起周边其他诸侯的重视。
  然而,张杨、韩暹兵败;袁绍正与公孙瓒、吕布打得水深火热;益州刘焉暴毙,其子刘璋忙着稳定内部、对付汉中的张鲁,根本没空理会益州以外的事;
  刘表固守一方,尽管对曹操极为忌惮,但因为谨慎的性格与荆州豪强的桎梏,只小规模地往南阳派了几回兵,就不了了之。
  原本对曹操忌惮最深,准备联合张绣对抗曹操的孙坚早早暴毙,他的长子孙策尽管少年英武,但因为孙氏内部的分歧,与对家人的顾虑,他将主要势力从“三江”之郡转移到江东,专心与杀父仇人——刘表与逃到刘繇处的笮融硬磕。
  “如今,即使其他州牧知晓天子就在豫州,怕也无力出兵。”
  曹操终究是这本小说世界中的主角,占据了天时地利。哪怕扩张速度过快,根基不太稳,因此出现了多次叛乱,但都有惊无险地渡过。
  这等“好运”,让顾至对“能否改变未来”这件事,生出了几分不确定。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