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林场这些天全民防色狼,就连刘卫国都回父母那牵了条猎犬,拴在自家院子里,还特地过来提醒祁放和严雪,“你说这人胆儿多大,人家家里有狗,他也敢去。可惜没当场抓着,不然非得给他个好看!”
  那他现在确实挺好看的,脸上估计还有花……
  严雪看了看男人,发现祁放一脸不感兴趣,仿佛这事完全与他无关。
  “反正你们也小心点吧。”刘卫国就是过来提醒他们的,提醒完了,人就准备走,“我得回去看看我媳妇儿回来没,她这两天老蹭后勤送货的车去镇上。”
  没想到才迈腿,和前面刚进院的周文慧碰了个正着。
  两口子同时一愣。
  “你回来了?”
  “你也在这儿呢?”
  然后周文慧就果断把刘卫国放到了一边,绕过他进了里屋,“严雪。”
  年轻姑娘眼睛亮亮的,人比上次来时少了几分不好意思,多了几分精神,“你那木耳还有多少斤?”
  严雪被刘卫国那懵逼的表情看得好笑,问她:“有好消息?”
  第60章 排练
  周文慧说到底也才比严雪大一岁,今年周岁还不满二十,被严雪一问,脸上又露出些不好意思。
  但她之前已经单独跟严雪打过一次交道,知道严雪这人性子好,好相处,还是大大方方点了头,“是有好消息。”
  “那不着急,慢慢说。”严雪给她倒了杯水。
  周文慧接过,先把要说的要做的在脑子里过了一遍,才拿出钱,“还是先把之前的账结了吧。”
  这姑娘做事显然很有条理,钱也理得板正,一共是三十八块,加上之前那三十刚好是二十斤木耳的。
  但凡涉及到钱,严雪一向是当面点清,待两边都确认无误,才会收起来,省得过后发现不对说不清到底算谁的。
  她当着周文慧的面点过一遍,“确实是三十八,那些木耳没有要退的吧?”
  “没,那些我都卖出去了。”周文慧竟然又从口袋里掏出两张纸,递给了严雪。
  严雪一看,竟然是记好的账单,上面第一条就是——“食,10,3.55。”
  她稍微一想就明白过来,这是食堂要了十斤,每斤三块五毛五。
  剩下的也都是这种记法,只不过严雪不清楚周文慧都卖给了谁,只能认出后面的斤数和单价,还有最后算得明明白白的总价。
  这让她不禁又看了面前这姑娘一眼,没想到周文慧做事竟然这么有条理,这么仔细。
  “我怕别人看出来,没记太细。”周文慧还以为她是有疑问,赶忙解释了句。
  “没事,挺好的。”严雪眉眼弯起来,“我就是没想到你会一笔一笔记下来,还记得这么好。”
  这一夸,倒让周文慧有些不好意思,“我就是有记账的习惯,卖完随手就记下来了。”
  这个刘卫国可以作证,“她晚上洗漱完第一件事就是记账,要是差个几分对不上,连觉都不睡了,也得找出来。”
  一下子把周文慧闹了个大红脸,忍不住瞪了他一眼,瞪得他赶紧闭上嘴,在旁边假装哑巴。
  这一点上祁放表现得就很好,不该说话的时候绝对不说一句话,除了晚上关了灯……
  严雪把那两页纸又还给了周文慧,“说好了多了都算你的,你自己收着吧。”又问她:“刚你问我木耳还有多少斤?”
  这是正事,周文慧把东西接过来放到了膝盖上,“我不是先只给了食堂十斤吗?他们收到货后觉得东西不错,问我还有没有,还想再收。”
  恐怕不只是因为东西不错,还因为这姑娘太实在了,给了个很低的价格。
  刚才严雪看过了,食堂那边价格直接压到了三块五毛五一斤。哪怕是二两三两散卖的,她也只收了三块六,根本赚不到多少钱。
  别看人家搞采购的在她这买是三块五毛五,回去账上报三块八一斤都是低的。吃回扣是这一行的常规操作,哪怕在这年代也一样,只是看胆子大胆子小,吃得多吃得少。
  但东西既然已经交给了周文慧,严雪也没多说,只问:“他们要多少?”
  “四十斤。”周文慧报出了个严雪都有些意外的数目。
  加上之前那十斤,这可就是五十斤了,一百好几十块钱的东西。
  看来林业局不愧是“林大头”,还真是有钱。对方估计也没少往上报,才一下子给他们拉来了这么多。
  严雪算了下,“我这边没有那么多现成的,恐怕还得等几天。”
  镇林业局那边也没说要急着要,周文慧问了问几天,就提出告辞了,“到时候我直接跟我小姨夫他们的车送下去。”
  刘卫国跟她一起走的,一路上看她好几眼,愣是憋到了家里才问:“你这几天总往镇上跑,就是为了卖木耳?”
  “严雪和祁放没少帮咱们,我总得也帮帮他们。”这一大笔生意介绍成,周文慧整个人都轻松了不少。
  说完,她才想起来这事自己一直没跟刘卫国说,脸一红,“之前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办成,就没和你提。”
  她都这么说了,刘卫国还能说什么,就是始终有点淡淡的牙疼。
  当初他碰上严雪,刚有那么点苗头,就被祁放一句“过两天我和严雪结婚缺菜”给摁死了,完全抢不过祁放。
  现在这才结婚一个月,周文慧又跟着严雪搞木耳去了,他不会还要和严雪抢媳妇儿吧?
  后面几天,严雪这边抓紧时间采收、晾晒,加上之前剩下的,总算把镇林业局要那四十斤凑齐了。
  东西很低调地分成两个筐,搬上了后勤过来送货的内燃机,回来周文慧就来和她把账结了,一共136,一分都没有拖欠。
  这样严雪单今年的木耳收益,就已经有了两百多。刨除前期的投入、开给郭长安的工资,还能剩下近一百。
  而且这还是第一年,她种得晚,足足少采收了两三个月。
  人工段木种植的木耳要到第二年,才会迎来丰收期,第三年木头开始腐烂,但也不会比今年收得少。
  严雪果断先把郭长安这个月的工资开了,又安排妥当家里的事,才跟祁放一起坐上车,去镇上参加诗朗诵的排练。
  郎月娥带着他们过去的,因为还有几个林场在另一条小火车线上,还没到,得等下午才能开始排练,她先带着人去林业局招待所办了入住,“吃饭、住宿单子都留着,拿回去场里给你们报销。”
  当然没有住一起,而是和其他几个林场打散,男同志跟男同志一个屋,女同志跟女同志一个屋。
  中午这顿饭,一行人是在林业局食堂吃的,刚刚好食堂今天的菜里面就有一道炒木耳。
  严雪和祁放在家吃多了,都没有买,倒是林业局职工有不少买的,还有人买了带回家。
  其他林场下来的见了,忍不住问了句:“你们这食堂木耳炒得很好吃?”
  “不是炒得好,是木耳好。”那人说,“他这个木耳嫩,好嚼好消化,老人小孩都能吃。不像我家自己买的,太硬太艮啾了,孩子吃下去都不消化。”
  野生木耳营养价值高,爽脆,但口感偏硬,吊袋种植的又太软烂,相比之下还真是段木种植的口感最好。
  林场不缺这个,本来几人没打算打木耳的,但听对方这么说,又确实不少人都在排队,也去排队打了一份。
  打完就坐在严雪和祁放身后,第一筷子就是尝尝这不太一样的木耳,“确实是比咱自己捡的嫩,他们这是在哪弄的?”
  两人都听到了,但严雪微笑不变,祁放冷淡依旧,郎月娥就跟他们坐一桌,都没看出来这木耳是他们家卖的。
  郎月娥在这边有认识的人,饭后被拉去说话了,和两人约好了一点去招待所找他们,带他们参加排练。
  回去也是和陌生人共处一室,夫妻俩都没有睡午觉的习惯,干脆也不回去了,算着时间在附近走走消食。
  澄水的地势并不算平坦,林业局、食堂还有林业局的招待所都在一个长坡上,站在坡上往下望,能看到单秋芳和周文慧娘家住的那一片。
  而紧挨着长坡建在长坡一旁的,还有镇林业局的中学,占地面积倒是不小,有两大排平房,初中高中都在一起。
  严雪站在路边看了看,“也不知道春彩他们都在哪住宿,离学校远不远。”
  “等继刚过来,应该可以想办法让他跟卫斌住一起。”祁放一下子就猜到了严雪是在担心严继刚。
  这让严雪回头笑看了他一眼,“你还没说你当初是不是也跳级上的学。”
  主要是严雪没再问,不过现在没关系了,严雪弯起了眉眼,“你是打算现在说呢,还是晚上再告诉我?”
  晚上告诉她怎么告诉?难道还能学王老头想办法钻进去?
  祁放垂眸注视了会儿那双笑眼里的狡黠,“我也是跳级上的小学,七岁。”
  严雪并不觉得意外,“七虚岁还是七周岁?”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