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大理寺卿走在刘大人身后悄悄的问,刘大人看上去一宿没睡,昨晚的天牢里很热闹吗?
  哼!蔡大人,您的精神也不大好啊。
  大理寺卿蔡弘昨日抢了先机去外面调查,本以为是个轻松的差事,哪知查了一宿都没有追到曹凡一家的踪迹。
  他们好像就地凭空消失了。
  可这样的说辞皇上怎么肯相信?只能是说他办事不力。
  刘大人,咱们彼此彼此,大家的差事都不好做。
  蔡弘苦笑一下,正好看到田大人探究的眼神。
  还是御史台舒服啊。
  刘大人清冷的说道:蔡大人羡慕的早了。
  刘大人此言何意?难道假宋尧的事儿还能怨到御史台。
  那是当然,督察院御史台有监察百官之责,他们竟然没有发现宋尧被人顶替,更没有发现曹凡是前朝余孽安插在朝堂的暗桩。
  刘大人看到了田大人藏在眼底的疲惫和紧张。
  田大人昨晚估计也是不好睡啊。
  两人同时叹口气,可以预见,假宋尧一事,只是个开端。
  事情会越闹越大,直至前朝余孽被消灭殆尽。
  大楚建朝两百年的时间,前朝余孽仍然如此活跃。
  这将会是一场盛大的、艰难的博弈。
  金銮殿上,景仁帝阴沉着一张脸。
  昨日之事,众卿都听说了吧。
  殿下的文武百官,无一人敢出声。
  景仁帝将所有官员扫视一圈,曹凡不等朕宣见,便闻风而逃,明显的做贼心虚。
  有不少官员悄悄的垂下头,尽量缩小自己的存在感。
  坐在高位上的景仁帝岂能看不到?
  众卿当中与曹凡关系密切的大有人在,尔等没有话说吗?
  心虚的人将腰身弯的更低,心里没鬼的人挺直了胸膛,抬起了头。
  这么一来,更是让景仁帝一目了然。
  吏部左侍郎,你可是曹凡最得力的属下,他的一举一动你就没有发现什么异常吗?
  吏部左侍郎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皇上,微臣只是听令办事,并没有揣测上官的意图,从不知道曹凡会是前朝余孽。皇上明察。
  又有几人跪趴在地,皇上明察,我等皆被蒙在鼓里。
  哼!朕当然要查,你们当中定会有他的朋党。
  景仁帝释放了一波威压,没有让那些跪倒在地的人起身。
  而是对刘大人和大理寺卿问道:刘卿、蔡卿,你们可有查到什么?
  大理寺卿蔡弘战战兢兢的说道:回禀皇上,臣查了一宿,没有发现曹凡,及其家眷任何一点蛛丝马迹。
  景仁帝瞪眼,什么叫没有蛛丝马迹?
  一大家子二三百号人,不可能不留下半点儿逃跑的痕迹。
  回皇上,京城四处城门并没有人发现曹家人出城,也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人。他们就像凭空消失了一般。
  混账!那么多人,难道不能化整为零,混出城去吗?
  骂完,景仁帝自己也觉得不可能。
  时间太短了!
  从曹凡得知消息,到安排家眷逃离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
  他再警觉也不可能将那么多人安排的,天衣无缝。
  除非,他们就藏在京城,甚至就藏在尚书府内。
  彩虹,你现在就去,将吏部尚书府,挖地三尺,也给朕把人找出来。
  蔡弘得令,急急忙忙的出了宫。
  刘大人这才将昨晚上审问出来的一切,还有遭遇劫牢的事情禀报。
  第153章 封爵
  这恐怕是众人听到的,最轻松的一次反制劫牢者的事。
  以前也有发生过劫牢的事,尤其是劫天牢,没有一次是不死伤多人的。
  不管是否劫牢成功,守卫牢房的人总要死伤许多。
  而这一回,居然被灵毓公主,一个女人轻松的反制,并拿下了所有的劫牢者。
  多么不可思议。
  景仁帝对宋时玥毫不吝啬的夸赞,却对守卫天牢的将士们产生了怀疑。
  既然连禁卫军副统领都是前朝余孽的走狗,其他人不是更值得怀疑了。
  文武百官噤若寒蝉,只怕皇上怀疑到他们身上。
  不怕你做没做,就怕皇上怀疑你。
  来人!宣,禁卫军统领。
  可怜禁卫军统领,还没弄清来龙去脉,就被匆匆招上金銮殿革去了职位,直接下放到东城门做了守城的门将。
  一脸懵的禁卫军统领,希望有人能为他解惑,却无一人敢抬头看他。
  他这才发现,所有人都自身难保。
  赵老爷子叹息一声,这么糊涂的禁卫军统领早该换掉了。
  景仁帝将视线转到宋正宜身上,赵迁父连同宋正宜齐齐下跪。
  皇上,老臣冒死,将外孙带上朝堂,实是不忍他的请求。
  赵迁表现出一个老人的无奈,和对孙辈的疼惜。
  宋正宜适时的向前跪了两步,用力的磕了三个头。
  皇上恕罪!学生迫不得已逼迫外祖,是想要求皇上还宋家一个真相,给宋家一个公道。
  宋正宜说着又磕了三个头,动作实诚,再抬头时额头上已印出了血痕。
  景仁帝终是不忍,罢了,来都来了。赵卿起来吧。
  广平侯也是可怜,被人杀害顶替了十多年,才在昨日被人得知。
  想让假宋尧,曹安尘,十几年来在广平侯府作威作福,享受着真宋尧的富贵、权势,还有妻妾。
  景仁帝也是一阵唏嘘。
  只是想到妻妾,他想到了赵醉薇这十几年来浑浑噩噩。
  假宋尧好像对她并没有成为实质性夫妻。
  赵醉薇的妇德还在,也算对得起真宋尧了。
  景仁帝好久都不言语,思绪万千。
  从刚才刘文栋的奏报,景仁帝已经得知宋尧会被人杀害并顶替,是为了寻找紫薇令。
  而他也不清楚广平侯府为何会有那块儿令牌?
  但不管怎样都是因为前朝余孽受到了牵连,如今想来那真宋尧是个有大才的人,想当初所办的差事甚得他心。
  可惜啊!天妒英才,让他遭了贼人的暗算。
  景仁帝终于对宋正宜的说道:广平侯先祖,为大楚立下汗马功劳,为朝堂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先皇之时就有留下旨意,广平侯的爵位世代相传。
  说到这里,景仁帝顿了顿,打量宋正宜的神情。
  只见他听到自己说会让宋家继续承爵时,脸上的神情很是淡然,并没有多少喜悦,反而多了一些惆怅和悲伤。
  景仁帝很满意宋正宜的表现,逝者已矣,朕希望宋家的人能够继续为朝堂做事,这广平侯的爵位,由父传子,天经地义。
  赵迁父子心中大定,没想到事情会这么顺利。
  他们也是很开心,皇上有了这话,待曹凡之事落定,必会下至封爵。
  不曾想,景仁帝当即就说道:如今朝堂正值多事之秋,前朝余孽浸入我朝堂,百官身份急需查证,正是用人之际。
  景仁帝再次停顿看向宋正宜,他依然沉稳的跪在那里,神情没有丝毫变化。
  来人,拟旨,封宋家嫡子宋正宜,为新一代广平侯。即日起入吏部办差。
  众人皆是惊讶不已,封爵就算了,子承父业应该的。
  可直接就入了吏部办差,这起点是不是太高了?
  而且入的还是吏部,曹凡的属下,岂不是人人都得小心了。
  景仁帝将百官的神情尽收眼底,尤其是吏部那几个主事的。
  哼!希望你们都能够和曹凡、和前朝余孽撇清关系。
  刘大人看了一眼青涩的宋正宜,有些为他担心。
  不知道他能否明白?皇上会这么快封爵,一是看在赵家的面子上,二是要他当皇上手中的利刃。
  眼光流转间,刘大人看到赵迁父子脸上如释重负的神情。
  突然明白宋家现在急需这个爵位,宋正宜会一大早出现在这里就是为了这件事来的。
  呵呵,是他杞人忧天了。
  人家进宫诉苦的目的可不只是为了寻求真相。
  看明白一切的刘大人轻轻勾起了唇角,宋家这一辈人才济出啊。
  景仁帝一件事一件事的处理,最终将目光停在了楚王身上。
  楚王爷,听说你母妃和曹凡是同族兄妹。朕好惊讶啊!
  作为一国皇帝,他从来不知道自己的妃子会与前朝余孽有关。
  说出去,岂不是成了列国的笑话。
  父皇,儿臣和母妃也是近日才知道,与之前的吏部尚书曹大人曹凡,有着这一层亲族关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