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这阿郎,到底是外地人。”一名仆妇笑着说,“好些物什买贵了许多,听我等说了,又问我等去何处进货更好。果然是个做生意的。”
孙微也笑了笑。
司马隽曾说过,到了陌生地界,最能了解当地风俗人情的,就是到街市里去。看看物产,问问价,再与当地人聊上一聊,便能知晓许多事。
当真是个闲不下来的人。
“好几日不见谢将军了,怎不叫他一道用膳?”这日晚膳时,孙微问。
“他这几日不在府中,我交代了些事,让他去办。”
“何事?”
“袭扰祝阿深的山寨。”
孙微来了兴趣:“哦?有什么说法?”
“不过是逼着祝阿深后头的主使出招罢了。”司马隽道,“我早早放出剿匪的消息,他们必定严阵以待。我若以小股兵马频繁袭扰,却不真正接战。如此,他们每日都要悬着一颗心,必是烦不胜烦。”
孙微想了想,明白过来。
“他们在明,世子在暗。如此纠缠下去,他们到了受不了的时候,必有动作。要么逼着世子立刻去剿匪,要么逼世子离开。”
“不错。”
“这之后,世子作何打算?”
“无论如何,再拖上一阵子。三吴的战事已经结束,卓竞已经领兵南下。”
孙微了然于心,笑了笑。
“妾就说,世子不至于仅凭三百军士,就敢入局广州。”
司马隽却看她一眼:“夫人既然有疑惑,为何不问?”
“用兵之道,世子远超妾,妾何须忧心?”孙微道,“可是世子想拖下去,他们未必答应。”
“见招拆招罢了,”司马隽道,“且再等两日。他们的说客就要来了。”
——
这一回,司马隽的预言很准。
次日,孙微便听闻宅中来了客人。
司马隽大约知道瞒不过孙微,十分懂事地让殷闻来禀报:“是广州刺史刘柯来访。”
孙微听到这消息,并不奇怪。
司马隽虽不在人前显露身份,可本地的郡守,却是已经得了信的。他也不曾将自己来到广州的事刻意隐瞒,刘柯身为广州刺史,自然也会很快知道。
当下,刘柯亲自来拜见,也在情理之中。
“世子在何处会见刘刺史?”孙微问。
“刘刺史刚入城,世子便让在下给王妃送消息了。世子说,他已经令人在会客堂上的屏风后面设下了案席。”
孙微了然。这是许她旁听。
既然司马隽这么说,她也就没什么好客气的了。
第199章 说客
孙微才在屏风后落座,司马隽便带着刘柯入了厅堂。
只听一个陌生的声音道道:“世子远道而来,怎不提前知会一声?下官若得了消息,必定亲自领兵去迎,何至于竟让那些虫豸山贼跑到世子跟前作乱?若非始兴郡守将世子遇袭的报到番禺去,下官竟是一无所知!下官此来,就是要向世子请罪的!”
孙微想,这应该便是刘柯了。
司马隽道:“刺史何罪之有。先王过世整一年了,我不过临时起意,来拜祭一番。本想着轻车简行,少些张扬,故不曾告知刺史。”
“下官惶恐,世子受惊,终是下官之过。见世子安然无恙,下官便也安心了。”
两人寒暄一番,在堂上落座。
只听刘柯道:“下官听闻,此番王妃也一道同行。不知王妃是否安好?”
“王妃并未受伤,不过路途艰险,累出了一场病,如今还在休养。”
刘柯忙道:“这怎得了?此地不比番禺,下面人难免伺候得不细致。下官已经另府中备好下榻之处,还请世子和王妃随下官到番禺去。”
外头有些脚步声,是司马隽的随侍正在上茶。
司马隽道:“王妃刚好了些,到番禺去,难免又是一番车马劳顿。还是仍留在此间养着,再过几日,也就能走了。”
刘柯勉强应下,又道:“不知苍梧那边,可有了安排?”
“我此番拜祭先王,太后十分重视,遣了太常的人去打理祭祀之事。他们人早就出发了,只是未料近来江州大雨,河水暴涨,水路阻塞。前些日我得了信,说他们须得等河水降下去,天气晴好,才能继续前行。既如此,我便打算在这边待上些日子,等着他们过来,再一道去苍梧。至于要等十天半个月,还是一两个月,就看老天的意思。”
孙微在后头听着,不由笑了笑。
司马隽明知刘柯急着把他赶走,却还说要待上一两个月。也不知刘柯当下心里是不是在骂人。
只听刘柯假模假样地感慨道:“如此,着实辛苦世子了。不过既然要等那么些时日,下官以为,待王妃安好之后,还是往番禺去?刺史府到底要舒适些,且有下官妻女作陪,王妃也不至于无聊,还请世子三思。”
司马隽笑道:“刺史有所不知,王妃乃阴阳家之后,每日须得静修。游山玩水之事,于她无益,她亦并无兴致。这小城颇为清净,王妃也甚是满意。番禺,我等就不去了。刺史好意,我心领便是。”
刘柯干笑了一声:“世子说的是。”
二人又扯了些闲话,叙了叙当年刘柯到江州去的旧事。而后,刘柯道:“有一件事,下官想请教世子。”
“刺史请讲。”
“下官让郡守查过了,前阵袭击世子的那群山贼,常年在大庾岭为非作歹。他们今日惹下如此事端,绝无轻饶之理。怎奈下官虽是刺史,手上的兵马却孱弱稀少。贼兵势大,难以剿灭。世子用兵,威名赫赫。这剿匪之事,不知世子可有否指点一二?”
“势大?”司马隽道,“我前番虽受袭,但可击退,还以为与寻常山贼无异。”
“据下官所知,袭扰世子的,只不过是这路人马中的极少一部。”
“哦?”
“下官以为,世子知晓其中缘故,原来世子并不知道?”
“不知刺史所谓何事?”
“前阵子,朝廷在在三吴迎战三仙教。他们吃了败仗,竟悄悄地沿海路到了广州。下官听闻,头领是一个名叫吴奋的左护法,足智多谋。此贼本是广州人,与盘踞大庾岭的山贼匪首祝阿深沾亲带故。如今,这吴奋就带着三仙教徒投靠了祝阿深,在大庾岭的南麓安营扎寨。他们人多势众,足有五万人。下官手上的兵马,也不过五万。世子明鉴,下官要讨伐祝阿深,便免不得要与吴奋这路人马大战,着实棘手。”
孙微听到刘柯提到吴奋的名字,心想,终究是来了。
不过在刘柯言语之中,竟是想要司马隽为他讨伐吴奋出主意,这倒是出乎意料。
司马隽沉默片刻,声音平静:“如此说来,这五万人到了广州地界,刺史竟然给了他们安营扎寨的时机?”
“此事,确是下官之过。”刘柯长长叹息,“自从朝廷在三吴开战,多少流民举家南下,广州虽在岭南,收留的人数,亦以百万计。下官要安置这些流民,便须得说服各地腾出地方来。除此之外,还要派出兵马,保证番禺和周遭城池的安定,处置纠纷,缉拿奸恶。光是处置这些事,下官便已经难以应付,又如何顾及得了山中的流寇?更何况,他们到广州时,都是寻常流民的打扮,谁又能知道他们竟是三仙教的贼人呢?”
司马隽淡淡道:“如此说来,还是朝廷连累了刺史?”
“不敢不敢!”刘柯赶紧道,“下官知世子最是宽和,也只敢在世子面前吐一吐苦水。另外,还请世子指点一二,如何摆脱眼前困境才是。”
司马隽喝了一口茶,道:“刺史的意思是,如今吴奋就在大庾岭南麓?”
“正是。”
“刺史如何知晓如此确切?”
“是下官派出细作打探而得的。”刘柯道,“详情皆在这信中,还请世子过目。”
孙微从屏风的缝隙望出去,只见刘柯将一封信呈给了司马隽。
她正愁看不到那信,便听司马隽徐徐道:“从这信上看,刺史方才所言,确是实情。剿匪之事,我确有些主意。不过,我亦有一惑,要请教刺史。”
刘柯赶紧道:“世子请问。”
“我这一路来广州,虽不曾明示身份,却也是打着官府的旗号。寻常山贼,遇着官府的人,必是不会招惹的。这祝阿深既然敢动手,背后必是有人指使。以刺史之见,这指使之人是谁?”
刘柯愣了愣。
孙微以为,他会说这指使之人必是吴奋。
不料,刘柯却又干笑了一声,道:“这个……还请世子恕下官无能,下官也不知。”
第200章 求救(上)
“哦?”司马隽道,“我以为,吴奋在三吴吃了大亏,若得知我到广州来,必是不肯善罢甘休的。这主使之人,想来与吴奋脱不开干系。”
“这吴奋虽是个大贼首,但刚来广州,立足未稳,亦不敢轻易树敌。”刘柯说罢,忙恭敬地补充道,“此乃下官浅见,世子听听也就罢了。不过这剿匪之事,乃势在必行,无论是不是吴奋,他敢与祝阿深勾结,便也必在请教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