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上珠华 第537节
苏嵘沉默下来,认真的看着汪悦榕:“你怪我吗?”
汪悦榕惨白着脸摇头:“不怪,如果换做是我,我一定做的比你要狠心百倍,真的。所以我非常非常的愧疚,只要想到是因为我的缘故,你和幺幺才不能对我的家人下手,反而还要维护他们,我就觉得自己真是太可恶了。但是……但是我父亲总归是我父亲,你明白吗苏嵘?他该死,是真的该死,朝廷判他死罪,是铁板钉钉的事儿,我也毫无怨言,但是……”但是,他们真的就是彼此的杀父仇人了。
这样的两个人,要在一起过一辈子,岂不是太可笑了吗?
苏嵘盯着她看了一眼,见她情绪越发的激动,半响才道:“是我的错,我不该这么早来跟你说这些。纷纷,不管你信不信,我和祖母,大姐和幺幺,都没有怪你。我们都知道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其实……你有没有想过贺二奶奶?”
汪悦榕怔了怔,泪眼朦胧的看着他。
苏嵘便轻声说:“你看贺二奶奶,情形跟你差不多,不仅贺二奶奶,还有我大姐,她的情形同样跟你差不多……难道她们也要和离吗?”
汪悦榕从来没有这么想过,她怔住了。
苏嵘便挑了挑眉尽量轻松的看着她:“我知道你现在一时半会儿或许无法想通,这也是人之常情。你放心,我不会逼着你做决定,但是,我也不会和离的,我等你可以放过你自己。”
他说完,便去跟汪大太太说了会儿话。
他对于汪大太太来说,简直是灵丹妙药,当得知苏嵘绝没有跟汪悦榕和离的意思,她顿时一身都轻松了:“这孩子就是一头倔驴,我是真的拿她没办法,不瞒你说,我当然有私心,她若是真的跟你和离了,就只有死路一条了,便是我们汪家,也要更加凄惨。我的确是巴不得你不和离,可你真的说了,我又觉得,有些对不住你。阿嵘,你真是太好了,好的过了头……”世上这种人,能有多少啊?
苏嵘倒是并没有觉得这私心如何了,毕竟人都会有私心,何况汪大太太的私心也只是为了自己的子女着想。
他嗯了一声,安慰了汪大太太几句,便告辞了。
汪大太太好了许多,挣扎着下地去汪老太太那里,跟汪老太太也说了苏嵘来过的事儿。
汪老太太听完,心病好了一大半:“老大做的这些孽,全都报应在了儿女身上,不知道他可曾后悔过。”
第1229章 二十八异心
汪大老爷后不后悔是不知道,但是如今在东南,人人都开始慌了起来。
世家豪族尤其更甚。
因为长期做的都是海上的生意,而朝廷是禁止海上贸易的,之前更是有片甲不下海的说法,世家豪族们却不肯就此收手,想也知道,他们如今拥有的荣华富贵,全是从海上得来,谁会轻易把这样的生意放弃掉?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异常的团结,互相通气,朝廷那边的政策,他们永远是知道的最快的,在京城也有自己专门的打听消息的渠道。
一次次的送回来的全都不是什么好消息,就算是再好的耐心,大家心里也都逐渐开始不安了。
而这个时候,更让他们不安的事情发生了。
京城传来消息,汪大老爷入狱,紧跟着锦衣卫查抄袁佩和胡恩佑两家,而后,紧跟着的,便是查抄了陶家。
这几人,都是他们东南一系在朝廷的耳目,现在朝廷这番动作,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他们是不是有了其他的念头。
大家都坐不住,东南加上江浙和广东,一共有九个大世家,这九大世家瓜分海上贸易的成果,其他离得远的不说,离得近的这些,诸如邱家和魏家,都开始给族长实施压力,让他们去问问迟家,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京城经营的好好的,怎么会忽然如此损失惨重。
损失了这么多高官,他们损失的可不只是这些年投入其中的银钱和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失去了消息来源。
从今以后,他们的消息,可就不知道要慢上多少了。
邱大爷跟魏三爷两个人也为此焦头烂额,他们之前都在忙着萧源交代下来的事儿,根本不知道京城已经发生了这么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等他们没有办法找到了萧源的时候。
萧源却根本不当回事,反而还只是冷淡的笑了笑,反问他们:“怎么,牵连你们了吗?死了你们的人吗?”
魏三爷更没什么耐心,直截了当的说:“这跟死了自己人有什么区别?经营了那么多年,好不容易才有这么多人,现在好了,全军覆没了!”
接二连三的失败,不得不让人怀疑起萧源的部署能力和全局眼光。
毕竟这也不是第一次了,之间的许顺和徐永鸿,那是文官和勋贵之中的翘楚,费了多少精力才把他们拉上船啊?可是结果呢?全都倒了。
现在的情形是,萧恒那边蒸蒸日上,风光无限。
可他们这里却是出师不利,一再铩羽。
这换做谁也受不了。
邱大爷就比魏三爷会说话,他咳嗽了一声:“他也是着急,大家也都着急。毕竟……您也别怪大家心里没谱儿,汪家和袁家都掌握着咱们不少事儿呢,他们现在全都倒了,就算是还有人留在京城可以遮掩些,也遮掩不了全部。接下来,朝廷只怕就会对我们下手了。”
如果不对他们下手,岂不是证明朝廷自己无用吗?
萧源仍旧不紧不慢的玩着自己的一只通体起了荧光的扳指,啧了一声:“行了,说点儿有用的吧,我上次让你们办的事儿,办的怎么样了?”
在他眼里,到底什么是有用的?魏三爷忍不住有些着急,动了动嘴唇就想劝他也要顾顾大家的利益,但是话到了嘴边,看到了他的眼神,又不由得面色发白的住了嘴。
萧源杀人如麻,手段酷烈,就算是比起锦衣卫的那帮人来说,手段也只有更厉害的,其实大家都有些怕他的。
邱大爷见情形,急忙就在边上缓和气氛:“是是是,殿下吩咐我们的事儿,我们不敢耽误,早已经派人跟王二愣子那边告密了,若是沈海他的亲人收敛些还罢了,偏偏经过了沈海那个女儿的事情之后,沈海就派人想办法把许多亲戚都接走了,如今剩下的,都是沈海的原配所出的几个子女。他们都是仗着沈海给的银子颇做了些恶事,当然了,这其实都不怎么要紧,也牵连不了多少人,但是,要命的是,他们现在也想跟着他们的父亲下海去了……”这自然是萧源吩咐了邱大爷和魏三爷办事儿取得的效果。
萧源心知肚明,懒懒的道:“那还等什么?王二愣子这么能忍?”
王二愣子当然不能忍,他之所以被人叫做王二愣子,就是因为他的性格又臭又硬,立志要当清官,从来不肯屈服于权贵。
其实浙江那帮官员不是不知道沈海的家人在舟山,但是并没有人去动他们,当然不是因为朝廷不想动他们,浙江的官员也特别的蠢,只是因为他们都想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罢了。
毕竟抗倭的确是任重道远,但是海盗却要看看能不能招揽,再另外想别的法子慢慢收服。
最关键的,是动了他们,很可能惹怒沈海,一发不可收拾。
可是问题是,他们虽然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王二愣子却不知道,王二愣子只知道沈海坏事做绝,不少出海的普通人都死在他手里,也是沈海屡屡贩卖军火给那些该死的东瀛倭寇,才会导致无数大周百姓丧命。
王二愣子嫉恶如仇,对于这些海盗的亲人便更是没有任何的好脸色,何况这些人竟然还敢在舟山放印子钱,放印子钱不算,人家还不起,他们竟然敢抓着人家的女儿抵债,活生生的把一家人给逼死了。
王二愣子二话不说,他表示愤怒的方式也特别的直截了当,他派人把沈海的长子抓了,并且利用自己巡按御史的权力,先斩后奏,把人给砍了。
事情传到海上,沈海大怒。
他或许不是个好人,却绝对是个好父亲。
先失去了心爱的小女儿,现在又失去了长子,沈海对朝廷此举愤怒至极。
而他表示愤怒的方法,也十分的直接了当-----他在背后怂恿倭寇大举进犯,倭寇在松山大批登陆,杀害百姓三千余,掳走人口一万余,震惊朝野。
浙江总督恨不得生吃了王二愣子。
第1230章 二十九逼婚
但是最让浙江总督庞清平头痛的是,此事所引发的后果绝不仅仅只是如此。
沈家老大一死,紧跟着沈家还剩下的几人就消失了。
以至于派去想要拉住这最后的一点筹码的官兵也扑了个空。
庞清平震怒不已,原本他是在汛期巡视大堤的,到了这个时候也没有心情了,勉强从堤上下来,勉力了当地的百姓乡绅几句,便径直去了松江查看情况。
原本接到急报的时候其实已经气了一回,但是等到了松江那些倭寇登陆的地方,眼看着男女老少的尸体,他还是忍不住气血翻涌。
一是气王二愣子自作主张,竟然仗着巡按御史的特殊身份如此不顾浙江官场的态度。
二是气沈海这个大海盗,说一千道一万,沈海本来就是个海盗出身,杀人越货起的家,杀了多少人?手里有多少大周百姓的鲜血?
本来就该死的人,若是真要按照律例,对他满门抄斩都是轻的。他死了个儿子,就做出这种引狼入室,屠杀自己同胞的行径,实在是恶劣至极,毫无人性!
气归气,事情已经发生了,光是气也没有用处。
庞清平收拾收拾心情,还是写了八百里加急的奏报呈上朝廷。
朝廷自然也不可能把王二愣子抓去谢罪,毕竟王二愣子也是按照律例办事,并没有公报私仇,他所做的事,是立得住脚的,没有因为做了该做的事还要获罪的道理。
内阁一致认为,这事儿都出自沈海一伙海盗身上。
杨灿志毫不讳言:“其实,就算是没有王御史这一遭,沈海这嚣张的劲儿,迟早也会有这一天的。否则的话,朝廷岂不是要一辈子受制于他?”
朝廷哪怕是要招安,也不会容许这种反骨的存在。
沈海以为他自己是谁?真以为占山为王了?
笑话!
这一次,哪怕是最爱跟杨灿志唱反调的,也没有功夫出来说什么反对的话了,毕竟现在朝野的反应在那里摆着,出了这样的事儿,说一声是国仇家恨,那也不为过,若是再不处理沈海,他下一步要干什么?
杨博也发了声:“说的是,朝廷一再容忍,无非是想百姓过的好些,可他们毫无感恩之心,反而将朝廷的宽容当成了对他们的畏惧,真当我泱泱大国无人了!“这一次死伤的百姓实在是太多,也叫人难以容忍。
当然了,能让这些内阁大佬们都如此众口一词,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沈海踩到了底线。
从前,沈海至少不把事情做到明面上,谁都知道他偷偷的给那些倭寇兵器,但是他从来没有承认过,也并没有给倭寇带过路。
可这一次,他可是明晃晃的在背后鼓动了倭寇杀去松江的,而松江这边的情s形,从哪儿登陆,村镇如何,还有谁能比他更清楚呢?
朝中为了此事难免又开始了一轮讨论。
这回大家其实对于收拾沈海都是没有意见的,可问题是,还有一样,该如何收拾沈海?
现在倭寇也在虎视眈眈,着实让人烦恼。
元丰帝私底下跟萧恒说起来,也是一样的头痛,轻声问:“阿恒,你怎么看?”
萧恒也没什么好避讳的,直截了当的说:“沈海他虽然是靠着海上抢掠起家,可是说到底,他发达成气候了之后,就不是靠抢掠了,而是靠着在海上护送那些商船。圣上,我以为,不如开了海禁。”
以前开海禁,是因为海上的事儿实在是说不准,时常一船跑出去,就再也没有能回来的,也有因为海上战乱不断的问题。
但是,若是朝廷把这些海寇都荡平了呢?、只要把海寇荡平,把倭寇打服了,自然而然就能给海上贸易铺平前路。
与其把这些赚钱的生意交给那些沾着前朝余孽的光的那些世家来做,还不如朝廷自己做。
东南一系官员如今被那些世家操控,腐蚀的差不多了,这样下去,难道朝廷真的要跟前朝欲孽划江而治吗?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既然如此,那便只能有一个选择。
元丰帝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
但是他作为皇帝,要考虑的更多,顿了顿便道:“只是……朝廷如今刚结束了云南的战事……”这一次,整个朝野都震动了,但是户部却反而噤声就是这个道理。
云南的那场大战,这还是因为萧恒聪明,以战养战,基本是掏空了那些土人豪富和大理木府的家当来打,这才让朝廷的压力没有那么大。
可东南总不能也如此了吧?打仗可是最耗费银子的,俗话都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那些世家就像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他们只怕是宁愿把所有的家产给用来给沈海那帮人,也不肯坐以待毙的。
何况还有迟家那个顽固的存在。
萧恒挑了挑眉:“圣上,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如今沈海已经如此挑衅,若是不战,以后沿海不会再太平了。”
庞清平的上表其实也是这个意思,他的意思,也是要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