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老村长拄着拐杖慢慢往前走,边走边说:“我也是老眼昏花了,从前倒是没看出来你这孩子能有这心气和能耐,你这孩子,去了城里以后真是变了不少。”
柳绵绵知道他是在说原主,她倒是没想到,老爷子居然连原主这么一个平时接触不多的小姑娘都有所了解。
老爷子看她一眼,仿佛是看出了她的想法,笑了一下,说:“咱们庄稼人,自己的地里种了几株菜,结了几颗果,心里都是清清楚楚的。村里的事情跟伺候庄稼其实也差不多,各家各户有哪些人都什么脾性,就跟地里的苗苗一样,弄清楚了才能管好。不过,种子会发芽,苗苗会长大,树上能结果,这都不是一点不会变的。人也是,有的人长好了,有的人变坏了,这都说不准。”
顿了下,他说:“你是个好的,也是有情义的。”
柳绵绵笑笑,说:“我在这里长大,我爸妈哥哥对我也好,这里就是我的家。”
老爷子连连点头:“好,好啊!”
走着走着,路渐渐变得开阔,前面就是余国梁他们承包的鱼塘了。
老爷子站在鱼塘边,眯着眼睛看了一会儿,说:“我听他们说,大领导讲的,先富带动后富,以后大家都能富裕起来的,可我就琢磨不明白,这先富怎么带动后富呢?妮子,你见识广,能不能帮咱们村里的人想想,该怎么富裕起来?”
柳绵绵以为他是想为村里人多争取些招工的名额,没想到老爷子压根没提这一茬,倒是提了个更难回答的问题。
她想了想,说:“您看,从前没人想过承包鱼塘和山地,我哥做了,大家才发现这个事情能挣到钱的,今年村里承包山地的人也多了,还有人开始养猪养鸡,也有人种果树……我想大领导的意思就是,需要一部分人打头阵,先把路趟出来,其他人就也能跟着想法子,试着趟趟自己的路。”
老爷子沉默了几秒,点点头:“你说的对,自己不敢找路子,有人在前头找了路子了,还能不敢跟着走?”
柳绵绵道:“而且咱们村子已经走在其他人前面了,不管是香喷喷养殖场,还是榨油坊,以后肯定都是要扩大规模的,到时候不管是租金还是招工,村里也都是受益的。”
老爷子笑了起来:“我会跟他们说的,你们尽管放心,村里肯定是尽最大的力量支持你们的。”
他心里可是清楚的,不管是这个榨油坊,还是那个养殖场,人家开在哪里都是能挣钱的,选择他们村子,那就是顾着情义了。
听说余永诚家要在乡里办罐头厂,他就担心他们会把养殖场和榨油坊搬走,哪怕现在养殖场和榨油坊雇的人并不多,可也是给村里带来了不少好处,至少两个地方的租金,就是一笔不少的钱了。
如今倒是放心了,余永诚这闺女的意思,就是不会搬,以后还会扩大规模。
柳绵绵想了想,说:“其实咱们村里既然已经有了榨油坊和养殖场,大家其实倒是可以从这方便去努力,像是地里除了基本的粮食,可以考虑多种植花生之类的油料作物,另外还可以和养殖场那边商量,和他们那边合作搞养殖,他们那边现在产量肯定是不够的,如果双方能够合作,村里家家户户作为养殖场的编外人员,接受他们的培训和监督,再由他们统一收购,这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
老爷子听得双眼发亮:“对,你说的对,咱们可不能东一榔头西一锤子的,咱们要想法子团结起来搞。”
老爷子兴冲冲地就说要去找村支书了,柳绵绵把人送到门口,也就转身回去了。
第二天南城军工厂那边按时送来了生产线,随同过来的还有柳绵绵之前招工培训的八名技术员。
大家从繁华的南城来到这么个不知名的小乡镇,落差还是挺大的,不过乡里领导非常重视,亲自安排了一顿接风宴,倒是打消了技术员们的一些顾虑。至少,当地这么重视,这个厂子应该是能发展起来的吧?
生产线是以余国梁的名义买的,厂子也是以余国梁的名义建的,虽然他们另外签了协议,柳绵绵是占股最大的,但是明面上的事情还是余国梁在办,所以这个接风宴柳绵绵也没有参加。
柳绵绵事后才知道,军工厂过来交接设备的人喝多了,怼着余国梁问买了设备是不是准备生产空气,还说军工厂都没撑过几个月,他们这么个乡镇小工厂也不知道能不能撑过一个月,听说当时乡里的领导气得脸都青了。
人家好不容易盼来的一个厂子,还没开业呢,你就说人家撑不过一个月,这能不生气吗?
问题这位丁科长第二天酒醒了也没觉得自己说错了,只是不应该在乡里领导面前直接说这事,没给人留脸面。
一直到罐头厂揭牌开工这天,这位丁科长出门前还在说:“我倒是真想去看看他们准备怎么生产,要原料没原料,要技术没技术,就靠着那几个临时拉起来的队伍,能搞什么?”
虽然他态度不好,还在酒桌上大放厥词,但是毕竟帮着安装调试了设备,罐头厂这边还是邀请了他们几个人一起参加揭牌仪式的。
另外两个跟着一起来的技术员,虽然觉得丁科长说话做事有点得罪人,不太好,但是内心其实也和他想法差不多,也是不太看好这个罐头厂。
农村嘛,可能零星能收购到一些原料,但是长远来看,肯定是不行的。
三人抱着这种想法从招待所往罐头厂走,半路上就看到许多人挑着担子也往那边走,一开始还以为只是顺路,直到在罐头厂门口看到一条排队的长龙。
第82章 罐头厂开工
为了博个好彩头,把罐头厂揭牌开工的场面搞得热闹一点,柳绵绵干脆让余国梁通知各个村子,把开始收购原材料的日子,也放到了这一天。
厂子里采购科的三个人都一早过来了,果不其然,天蒙蒙亮就有人挑着担子、背着箩筐来了,很快就在罐头厂门口排起了长队。
哪怕是几十年后,单纯种地的农民收入都是不高的,何况这时候?能种点菜拿到集市上卖,或者是自己做点粉条什么的拿到集市上卖的,都算脑子活络了。
所以别看改开了,个人承包土地,收成上来了,家家户户都能吃饱了,但其实手里钱还是很少的。
毕竟能挣钱的机会还是太少了。
所以这回乡里通知下去,说是罐头厂要收购萝卜和竹笋,大家可是高兴坏了。别的没有,萝卜还能没有吗?萝卜是最普通的蔬菜了,家家户户都是要种一点的,也因此,根本没人要。哪里想到罐头厂居然会收购,而且价格还挺合适的。
至于竹笋,那都不是种的,直接就是山上挖的,除了时间,都不用成本的。
可农村人的时间哪里值钱哦,花一下午时间挖一篮子竹笋就能换钱,这真是哪里都没有的好事。
前进乡别的不多,就是山多,可以称得上是八山一水一分田了。正因为肥田少,所以大家的收成也就够吃饱饭,指望靠着田地挣更多的钱是不可能的。
不过山多竹林也多,也因此挖竹笋是真的不难。
各村的人也听村干部说了,这个收购是面向全乡的。庄稼人朴素的想法,萝卜和竹笋到处都有,收购也不可能把整个乡的萝卜和竹笋都能收购完了,多半是到了一定数量就不要了。
所以个个都是一大早就出门了,生怕来得晚了,人家收够了数量不要了,到时候错过这么个机会真是哭都没地方哭去。
大家都想着早点,都撞到一起去了,大门口可不就排起了长队?
丁科长他们看到的就是这么个场面。
听说是罐头厂在收购原料,丁科长也是满肚子的疑惑,都是南城地界的,前进乡有些什么,他还能不知道吗?这地方山林倒是多,但是长的都是木材,可没多少果树。
他带着满腔的疑惑凑了上去,然后就看到了老乡们竹筐里的东西:胖嘟嘟白乎乎的萝卜和新鲜带泥带壳儿的竹笋。
这是罐头厂的原材料?!
丁科长眼珠子都快瞪凸出来了。
他心里感觉难以置信,同时又拨云见雾一般,产生了一个隐隐约约的念头,谁又说罐头一定就得用水果做呢,他去外地出差的时候,也是见过装在玻璃瓶里的腌菜和腌鱼的,只是南城市面上没有,所以他也就没有想起来。
丁科长和柳志刚关系挺好的,这回柳志刚想要捣腾罐头生产线,资金不够找上他,本来是想借钱的,后面丁科长觉得这是个稳赚不赔的买卖,所以也出钱拼了一股。
哪里想到最后竟然没买到的。
可想而知,丁科长对买走生产线的余国梁是非常有情绪的。本来是想着投点钱,然后不用费力地挣点钱的,哪知道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所以,他说的那些罐头厂干不了多久的话,都是真情实感的,也算是酒后吐真言了。
他这么说场合自然是不对的,但是丁科长觉得自己也是实事求是,何况调试完设备,他们就回南城了,以后跟前进乡估计接触也不多,所以他倒是没有太多所谓,甚至还厚着脸皮来参加揭牌仪式。
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zuozhe/PTk.html" title="半两青墨" target="_blank">半两青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