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江映雪离开军工厂后,就去给疗养院的方美云打了电话。
  听说她没有竞价成功,方美云非常吃惊,脱口而出:“这怎么可能,你是女……我是说,你都这么努力了。”
  方美云柔声安慰了江映雪一番,让她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就消沉,这些事情都只是她通向成功的小波折而已,越是面对挫折越要镇定。
  江映雪从方美云这里听到了一车的好话,等到挂电话的时候,她的心情已经好了许多。
  这些年,方美云经常鼓励她,让她对自己产生了更多信心,有时候她甚至觉得,方美云似乎比她自己更相信她能做出成绩。
  有这样一位时时关照鼓励她的长辈,江映雪觉得自己真是太幸运了。
  江映雪不知道的是,电话那头的方美云,挂掉电话后,脸上的笑意就消失得一干二净了。
  第76章 余家真成大老板了
  前进乡的领导们也是没想到,余国梁还真的弄到了生产线,这速度快得真是让人猝不及防。本来还以为会有一段时间缓冲和准备,当然,黄了也不是没可能,哪里想到设备分分钟就要到位了。
  乡里自然也不能拖后腿,加班加点把后续的一些手续办了,让余国梁可以马上张罗建厂房。为了表示支持,乡里还让砖窑厂给打了个折扣。
  余国梁其实也还是懵的,从柳绵绵打电话给他,到竞价成功,满打满算也就几天工夫,之前他是一直在紧赶慢赶地办事,如今回到前进乡,眼睁睁看着划定的厂区围起了围墙,才总算有了点真实感,同时又有一种“居然真的办成了”的不可思议感。
  不过,更震惊的还是留下村的人。
  余家承包鱼塘和山地的时候,有的村民还觉得余国梁是想挣钱想疯了,等到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时候就知道厉害了。
  后面鱼塘和山地收获都不错,有的村民眼红之余就觉得不就是养鱼和种地嘛,自家也就是胆子不够大,不然自家去承包也是能挣钱的。
  再后面榨油坊开张,那些羡慕嫉妒的人,就觉得自己就是没有渠道和钱买榨油设备,不然这东西操作那么简单,谁还不会了?
  可现在,余家要在乡里开罐头厂了,原来背后说闲话的人再也没词儿了。
  这还能说什么,说要不是我家没钱买设备,我家也能开起来?
  那可是罐头厂,可不是什么小作坊,那是能招人进去上班的工厂,余家是真的成大老板了啊!
  不止这些羡慕嫉妒说闲话的人,就是其他村民都是难以置信,这才多久啊,一年时间都没有吧,余家竟然都已经开上厂子了?!
  也有脑子灵光的,很快就想到,既然是开厂子,那以后就是要招工的,哪怕不是国营工厂,但只要能做工人,收入怎么也比在家种地强呀,于是就拎着东西默默上门问招工名额了。
  有人频繁上门,自然就有人看见,消息一传,上门的人就更多了。
  每天不断的有人上门,对着余永诚和许丽夫妻俩夸了又夸,说他们会养孩子,还说他们运气好有福气,可以说,老两口这阵子听的“甜言蜜语”比前面几十年加起来还要多。
  不止老两口,余家其他人,就连两个小不点,余欢欢和余岁岁,都成为被“攻略”的对象,出门转一圈,兜里就能被塞满糖果。
  其实余家人自己也是懵的。
  年前鱼和花生都大丰收,后面开了榨油坊,也是生意火爆,家里一下子就有钱了,春节的时候买的年货能有往年几倍多。
  那时候大家就觉得这日子可真是太美了,再没有比这日子更美的了。
  他们老余家这都成十里八乡顶富裕的人家了。
  结果呢,他们家居然要开罐头厂了!
  早年乡里办砖窑厂的时候,多少人想要进厂里当工人啊,可惜招工太少,每个村子也就几个名额,他们家愣是一个名额也轮上。
  结果现在,他们自己要办厂子了,他们要招人给自家干活了。
  这真是,半夜睡醒想起来都要给自己一巴掌才能相信。
  不过,很快他们就有时间纠结了,因为乡里的厂房开始建设,他们一家子又要顾着鱼塘和山地,又要顾着榨油坊,还要监工厂房,每个人都忙得脚打后脑勺。
  至于那些想要招工进厂子的,余国梁就一句话:这个得我家老幺决定,我们说了不算。
  总算是暂时浇灭了大家上门求招工的热情。
  前进乡那边如火如荼推进的时候,柳绵绵也没闲着,她让钱爱真在军工大院里散播招聘消息,招八名技术工人。之前在军工厂罐头生产线做过技术工种的优先录用,家里有人在罐头生产线做过技术工种,通过自学能掌握一定基础技能的,也优先录用。工作地点前进乡,工资底薪两百元加奖金,包食宿。
  一开始大家都说私人的厂子跑到军工大院来招工,简直就是不自量力,而且工作地点还是在乡下,从南城跑到乡下去上班,这不是脑子坏掉了吗?
  直到听见底薪两百还包食宿,年底还有奖金,之前还在嘲讽的人一下子就噤声了。
  且不说奖金有多少,哪怕没有奖金,工资两百包食宿,这收入都是比厂里领导还要高了,何况钱爱真还说了,后面厂里效益好的话,每年都会加工资。
  别说待业在家的小年轻了,不少工龄十几二十年的老工人听了都心动,毕竟像他们这样平时没什么花销的,干一年没准就能攒下两千多块钱,等于干一年就能解决家里小子娶媳妇儿的费用了。
  当然,人家工资给的高,要求自然也高。
  这时候虽然个体户遍地开花,大家也知道当个体户挣钱,可终究还是觉得国营工厂更有保障,所以军工厂的技术工人倒是都没有辞职去私人企业干的想法。
  倒是家里有待业青年的,都上了心,虽说工作地点在乡下,还是个私人企业,可好歹是份工作,工资还开得高,总比待在家里什么都不干吃闲饭要强吧?
  于是不少人都找上那几个在罐头生产线干过的技术工,请人家帮着教一教,一时之间,几位技术工倒是成了香饽饽。
  有人上心,自然也有人唱反调,像是之前参与过竞价的几户人家,说出来的话就有些阴阳怪气了,什么宁当鸡头不做凤尾,去了乡下以后就成乡下人了,什么别看现在口气大,工资一下子开到两百,回头厂子办不下去,二十都不一定拿得出来,总之就是各种唱衰。
  有人说话的时候恰巧被钱爱真听见,钱爱真操起扫帚就抽了那人几下,骂他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人穷还要出来作怪。
  那人:“???”
  他说自己有钱买生产线,怎么就穷了,钱爱真就说,生产线价高者得,你都没买着生产线,你还不穷,把人怼得哑口无言。
  钱爱真可不仅仅是因为柳绵绵给了她五十块钱劳务费,还因为蒋红梅出钱拼了一股,说好了回头分红都给她,钱爱真现在就觉得,这罐头厂跟她开的也差不多了,谁跟罐头厂作对,那就是跟她作对。
  那边放出消息招人,这边柳绵绵就让俞婉帮忙牵线搭桥联系了一位南城大学机械系的老教授,请老教授去军工厂检查了一遍生产线,同时和人约好,回头请人帮忙培训那些技术工。
  最后军工厂那边一共报名了十三个人,可选择余地不大,柳绵绵干脆让他们一起都参加了培训。
  这十三个人里十个是军工大院的小年轻,另外三个却是听到消息自己找来的,其中两个也托人找军工厂的技术工人教了几天,另外一个却是机械厂的临时工,据他自己的说法,自学研究过不少机器图纸,有一定的技术基础。
  最后培训下来,倒是这位叫梁瑞的机械厂临时工给了柳绵绵惊喜,据老教授的说法,这个人在这方面是有一定天赋的,只是以前没有机会系统学习。
  梁瑞父亲挺早就去世了,他亲妈带着他嫁给了机械厂一个正式工人,继父家原本就有四个孩子,自然不可能帮衬到他。
  他那个临时工的工作还是邻居大师傅看他有天分帮他争取的,从学徒工做起,干满五年才成了临时工。
  除了梁瑞,另外两个自己听到消息主动报名的,学得也挺不错,特别的勤奋。
  倒是军工大院的小年轻,有几个并没有当技术工的天分,不过柳绵绵观察几天后,发现这几人年纪虽然小,但性格都还挺踏实的,于是也把人留下了。
  这些人年纪都比她小几岁,原主在军工大院时也没接触过。
  据这几人说,虽然买生产线的人是余国梁,但是军工大院里早传遍了,大家都知道余国梁是她乡下养父母家的大哥,不少人猜测,这个罐头厂没准是她开的。那些跟原主有龃龉的,这次都没有报名,倒是也省了柳绵绵不少事,不然她还得在他们面前演戏。
  就在技术工培训得差不多的时候,前进乡那边,余国梁打来电话,厂房快要建好了,让柳绵绵抽空去看看,顺便把工人给招了。
  
        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zuozhe/PTk.html" title="半两青墨" target="_blank">半两青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