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他对知州说:新皇登基不久,局势不稳,他让钟锦来涿州,必定来者不善,恐怕咱们现在要倒霉了!】
  这一段看得众人默然无语,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中宗也是够倒霉的,好不容易把天下打下来了,烂摊子还得收拾。
  沈明哲微微冷笑:“这王茁既然投降,又如此妄加猜测,如何能当起地方重任?”
  在他没有察觉的时候,他已经彻底转变了思考方向。
  不仅如此,他还觉得王茁实在太愚蠢,疑神疑鬼不说,现在对李明彦讲这些有什么用?难道把李明彦吓死,钟锦就不会来了吗?
  如果让周叙言听见这番话,他一定会嘲讽沈明哲不通人性:什么疑神疑鬼,这分明是在挑拨离间啊!
  【王茁说这句话,心思非常不单纯。
  中宗到底追不追究以前的责任,他不知道。但是他可以立功啊!虽然这一招是赵二玩剩下的,但拾人牙慧不丢人。
  为了功劳,他拼了!
  李明彦听完,觉得非常有道理,但他心想自己也不傻。要是真想造反,他早几年不就干了吗?还需要等到现在?
  于是他回去和自己的谋士商量,这个谋士更是个天才,在王茁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正是因为中宗刚刚登基,才要趁此机会,不能坐以待毙。大人你坐拥一州之地,可以左右串联,到时候再联络北狄,引其由西面甘州直入中原……
  嚯!这实在是太聪明了,李明彦觉得非常有可行性,立刻前去准备。刚好钟锦到了,他们顺手就把钟锦关了起来。】
  钟锦:“???”
  这是在干什么?无妄之灾啊!
  萧宜春眉头一皱:“这李明彦如此轻易就被煽动,也不是什么好人。”
  这说明什么。说明人心思乱,口服心不服,只要给他们机会,这些人就立刻如同枯木逢甘霖一般长起来了!
  四年动乱,终究造成了巨大的打击,既是国力的,也是威信的。
  【王茁得知钟锦被抓,连说了三声好,立刻带兵而入,将正在幽会的一群人抓个正着。
  随后他又掉头去把钟锦放出来,在他面前给自己加上各种溢美之词,非常不要脸地谄媚邀功。】
  萧宜春脸色复杂,脑海中骤然想起了一个天幕用过的词。
  钓鱼执法。
  这就是钓鱼执法吧!
  【王茁亲自扑灭了自己引起的动乱,虽然是一点小火苗,但是显然能看出非常大的隐患。中宗广发诏书,表示所有他已经接纳的官员,全部既往不咎,以前从贼,日后就为他好好办事。
  同时他发现,作为宗室的钟锦,很难达成安抚人心的任务。于是他换了一个人,由从前投降而来的俞岁生负责宣读中央政策。】
  俞岁生刚想说话,周涉就制止了他。
  他看着身边加快脚步的士卒,眼神逐渐凝重:“北狄又开始攻城了。”
  北狄的组成,他也是最近才清楚。
  北狄最高统治者就是可汗,推崇兄终弟及,可汗之下又设三名副汗。
  如今带兵南下的,就是副汗之一的东可汗的儿子。
  他深吸一口气,对俞岁生道:“咱们也去看看。”
  程卓然和庄子谦并肩而立。周涉快步奔上城头,被两名士兵拦住。
  庄子谦听见动静,回头就看见周涉正站在不远处,忙道:“放他们过来。”
  从前在天幕上,周涉也看到过北狄攻城的景象。但那和亲眼看见是两码事,扑面而来的飞沙让人一阵窒息,一眼望不见边际的人群,更让人心中震撼。
  程卓然一直在打量周涉的反应。
  出乎意料,周涉表现得还算冷静,呼吸只急促了片刻,很快镇定下来。
  “此战你只能观战,切不可轻举妄动。”临走前,程卓然还没忘记叮嘱一句。
  “程大人放心。”
  庄子谦则靠到周涉身边。他知道自己被打上明显的阵营印记,因此对自己的每一个指挥决策都尽力解释,倾囊相授。
  战事激烈,他们已经没有心情去听天幕说了什么。
  【俞岁生巡视诸地,在安抚人心这件事上,他完美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而李明彦等人造反的最终结果,是给景化朝腾出了新的岗位——让我们说,多谢李明彦!】
  弘安帝深吸一口气,对天幕的促狭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百姓们则欢天喜地,热热闹闹地跟着天幕说:“多谢多谢!”
  “多谢李明彦!”
  萧见和不由得开始设想,如果由自己代替俞岁生这个工作,他能不能做到?
  宣读政策似乎是不难,难的是面对种种变化,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
  现在的自己应该是很难。
  想到这里,他顿时有些丧气。
  萧宜春看出他的沮丧,轻轻拍拍他的头顶:“放心,未来也有你的用武之地,你现在只是太年轻了。”
  萧见和微微振奋,点头道:“是,我一定会努力!”
  萧宜春哑然失笑,补充道:“而且你猜中宗为何选了俞岁生?钟锦难道就当不起这个重任么?”
  “怀王世子……”萧见和皱眉道,“他甚至被李明彦抓了……”
  不管怎么说,听起来能力都不太行。
  然而萧宜春只是摇头:“怀王世子绝不是蠢人。但俞岁生的身份决定,他自有别的用处在。俞岁生出身乡野,更能与民同心,这是其一。但只是如此,不能让中宗定下他。”
  萧见和有些懂了:“若只看他的出身,方竞若更合适些。”
  “不错。”萧宜春满意颔首,“因此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曾在赵舒明手下任职。”
  即使俞岁生与同僚关系不佳,但毕竟彼此相熟。何况俞岁生杀了赵舒明后,史书说他“与宫中侍卫谈笑言欢”,也不是严肃拘谨之人,他至少与相当一部分人有几分情谊。
  这样一个人去说的话,大家更能听进去。
  中宗虽然被天幕评价不擅内政……
  萧宜春心中轻叹:他不知道天幕对擅长内政的要求到底是多高,但至少目前来看,中宗做出的决定,都是正确的。
  【在弘安帝去世之前,不说到达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程度,在吃饱这方面,大家也是过了几年好日子。
  但是长达四年的乱世,让整个宁朝国力遭受重创。在这次波及全国的大起义中,何赵理所当然地将粮仓用作军备,或是用来拉拢民心。
  所以现在,他们不得不处理的第二个问题是国力。】
  弘安帝脸色微变。
  虽然天幕说的是他死后,但是这些问题显然与他有关,而且是非常有关。
  【这件事情解决起来,至少方针是简单明确的。即轻徭薄赋,以仁政休养生息,加强经济生产,而不以重典治理天下。
  当然,门阀世族对此没有任何异议。楚山何等狠人,把一群人打趴下,跪在地上唱征服。除了楚山之外,还有一些零零散散的小势力,都是平民百姓揭竿造反,起义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杀人,先杀士族,再杀官员,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百姓们用武力告诉了高高在上的贵族,教会了他们什么叫别惹老实人,什么叫大众的力量。
  现在一看,非常好。为了大家的小命着想,还是先老实几年。】
  天幕这话一出,百姓们纷纷呸呸作响。
  “真是一群贱人!”有人不屑道,“不杀到自己身上还真不会怕!”
  “我们也能吓到那群老爷吗?”明明他们眼高于顶,凶神恶煞,竟然还会怕他们?
  “我看还得再杀一次,不然他们不记得痛!”
  贵族们的眼神也凝固了,面面相觑,竟不知道说什么是好。
  良久,才有人尴尬一笑:“呵呵,这天幕也太偏向他们了。”
  众人纷纷响应,满厅充满怨气深重的回应。
  【景化元年即将过半时,眼看着各地逐渐安稳,中宗做出了一个并不突兀的决定,他要开恩科。】
  这倒的确是非常正常的决定。
  毕竟按照天幕的时间线,弘安帝去世四年,这期间当然不会举办科举。何况各大势力打出了猪脑子,目测学子们应该也没有心情考试。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朝政逐渐趋于稳定,岗位又有相当多的空缺,简直就是升职加薪的必备时刻。
  眼看着一切都逐渐走上正轨,弘安帝逐渐放下了心。
  虽然他选人的眼光……不太行,但是他的后代仍然有人能当重任,呵呵,这就叫他天命在身。
  他那些虎视眈眈的兄弟们,竟然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众臣对这个决定非常赞同,已经准备进行下一个内容:争吵出本届考官,为自己/阵营谋得福利。然后他们发现,诶,不对!】
  弘安帝刚放下去的心,又提了起来。
  萧宜春:“……”他觉得不当丞相也很好,只希望别搞事。
  【早在仁昭皇后治理内政时,已经有许多女官进入众人视野。但是他们只当是战时特例,平时走的也是皇后内廷的路子,众臣根本没把她们放在眼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