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姜凌的心中除了胜利的喜悦,更多的是一种深沉的、难以言喻的责任感。案件的侦破,只是终结了眼前的危机,就像是扑灭了一场熊熊燃烧的大火。但这场大火是如何烧起来的?那些滋生罪恶的黑暗温床是否依然存在?钱大荣从一个不良少年一步步滑向深渊,家庭、学校、社会……每一个环节是否都本可以做得更多、更好?
她的预警系统可以捕捉数据异常,但能捕捉到人心深处悄然滋生的恶念吗?
她想起前世档案室里那些堆积如山的卷宗,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破碎的家庭,一段悲剧的人生。
重生归来,姜凌凭借先知和努力,阻止了很多悲剧的发生。
预防胜于治疗。
但预防犯罪这条路,远比姜凌想象的要艰难、复杂得多。
预防犯罪,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和敏锐的洞察,更需要深入研究犯罪的社会根源、人性的复杂,要家庭、教育、社区、法律体系等多方面长期而协同的努力。
今夜,她可以暂时卸下重担,为眼前的胜利而感到一丝欣慰。但姜凌知道,作为一个立志于守护这座城市安宁的警察,她的工作还远未结束。
未来的路,依旧漫长而坎坷。
经历了这一切的洗礼,她内心的信念不仅没有动摇,反而变得更加清晰、更加坚定——即使罪恶无法根除,即使预防之路遍布荆棘,追寻光明与正义、守护生命与和平的脚步,也永不应停歇,永不能放弃。
时间来到10月。
恰逢国庆五十周年,晏城市的大街小巷早已被浓重的喜庆氛围包裹。主干道两旁路灯杆上悬挂的崭新国旗迎风招展,沿街商铺橱窗贴满了庆祝标语,广场上巨大的“欢度国庆”花坛色彩缤纷。
入夜后,霓虹闪烁,勾勒出城市崭新的轮廓,街上行人如织,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安宁的笑意。经历了节前那场令人心惊胆战的连环杀人案风波后,这份久违的、坚实的祥和之气显得愈发珍贵。
在这片祥和之中,市局刑侦支队与技术数据中心迎来了一件喜事:梁九善伤愈归队了。他腿上的伤疤尚未完全褪去,但步伐已然稳健,一身笔挺的警服取代了往日西装,衬得他身姿愈发挺拔,眉宇间褪去了商界精英的锐利,多了几分沉毅与责任。
数据中心的办公室里早已是一片欢腾。
李振良率先大笑着上前,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小子!真是好样的!这下咱们队如虎添翼了。”
刘浩然递上一杯热茶,镜片后的眼睛笑成了缝:“欢迎回家,九善,以后技术难题可就指着你了。”
周伟则忙着把洗好的水果塞到他手里,憨厚的脸上满是喜悦:“就是就是,回来了好,咱们数据分析和现场抓捕这下能完美结合了。”
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梁九善的目光越过众人,落在了窗边的姜凌身上。她微笑着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眼神柔和。
梁九善缓步走到她身边,与她一同望向窗外。
窗外,是沐浴在金色夕阳下、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晏城。车水马龙,秩序井然,孩童的嬉笑声隐约可闻。他们并肩而立,沉默却默契十足,仿佛能感受到彼此心中同样的信念与坚守。
姜凌转过头来,正对上梁九善望过来的目光。两人相视一笑,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之中。
过去的重重险阻与未来的漫漫征途,在这一刻,化为了并肩同行的无声誓言。
而他们的脚步并未止于晏城。他们的理想,如星火,渐成燎原之势。
2000年,因预警系统成功实践及系列大案中的卓越表现,姜凌及其核心团队,包括李振良、刘浩然、周伟、梁九善,都被调往省公安厅,牵头创建省厅预防犯罪分析中心,将晏城经验向全省推广,构建覆盖更广、反应更快的犯罪预警网络。
2010年,姜凌团队凭借其构建的跨区域犯罪预测模型,成功预警并协助破获一起特大跨省流窜犯罪系列案,立功受奖,团队荣立集体一等功。旋即,团队核心骨干奉命调入公安部,姜凌出任新组建的预防犯罪处首任处长,梁九善等人成为处内中坚力量。
自此,预防犯罪的理念与技术以公安部为核心,深度整合全国数据资源,与各省市数据中心紧密联动,将无形的安全网辐射至神州大地每一个角落。
他们不再仅仅是追凶者,更是未雨绸缪的守护者,致力于将罪恶扼杀于萌芽,守护这得来不易的世间太平。
祈望万里江山,海晏河清。
第144章 番外1·梁九善篇
1993年的秋雨, 冰冷地拍在梁九善的头顶,连同那份几乎将他吞噬的无助与愤怒。
姐姐!他得赶去救姐姐!
这个雨夜,她一个人留在家里, 会不会有危险?
然而, 当他浑身湿透、心脏在胸腔里疯狂擂动、几乎要从喉咙里跳出来般冲进家门时, 预想中的惨剧并未发生。他看到的是那个穿着警服、身姿笔挺如松柏的身影——姜凌。
她正和李振良配合默契,动作干净利落地将狰狞嘶吼、额角淌血的钱大荣反扭制伏。
金属手铐闭合时发出的那一声清脆“咔哒”,是梁九善听到的最美好的声音。
一直欺负他和姐姐的钱大荣,被捕了!
姐姐梁七巧紧紧抱着那只父亲留下的的铸铁煤钩,身体不知道是因为恐惧还是兴奋, 微微颤抖着,眼睛里闪烁着劫后余生的、奇异又明亮的光彩, 她看着弟弟,声音无比清晰:“我,不怕他!”
梁九善觉得生命里透进来一道他从未敢奢望过的、璨然生辉的光亮。
那一刻,梁九善的目光便无法从姜凌身上移开。
是她, 这个看似清冷淡漠、甚至有些疏离的女警,在派出所的审讯室里, 以他从未见过的雷霆手段和洞悉人心的锐利, 逼得不可一世的钱家父母节节败退,为他们姐弟夺回了久违的公道与尊严。
也是她, 心思缜密地布下了一个他当时未能完全理解的测试,最终将钱大荣这个恶魔彻底绳之以法, 保证了他和姐姐的安全。
庭审结束,钱大荣被判处收容教养两年。
走出庄严肃穆的法庭,秋日的阳光有些刺眼,他一眼就看到了等候在外的姜凌。她站在那里, 神情依旧平静,却像一座可以依靠的山岳。梁九善心中澎湃着难以言喻的感激与崇敬,还有一种连他自己都尚未明晰的、激烈的情感。他鼓起勇气走到她面前,笨拙又真诚地唤了一声“凌姐”。
她似乎微微怔了一下,随即唇角弯起一个极清浅的弧度,点了点头,声音一如既往的平静:“可以。”
那简单的两个字和那转瞬即逝的笑容,像一颗充满生命力的种子,落入他少年时历经风雨后略显荒芜、却无比渴望救赎与指引的心田。
“凌姐……”此后无数个日夜,他在心里反复咀嚼、描摹这个称呼,仿佛每念一次,就能离那道照亮他人生的光更近一点,就能将那份温暖的希冀攥得更紧一些。
钱大荣进了少管所,钱家的赔偿金到位,笼罩在家中的沉重阴霾一扫而空。梁七巧逐渐变得开朗爱笑,全力以赴地备考师范大学。
积极备战中考的梁九善常常会无意识地摩挲着衬衫的第二颗纽扣,这个习惯性的动作以前会在紧张愤怒的情况下不断重复,但现在,却是因为思索与坚定的向往。
他的人生轨迹,被姜凌以强硬的姿态硬生生扭转,拨回了充满希望的光明之下。这道如此耀眼夺目的光,他能否靠近,甚至……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成为那样能带来光明和守护的人?
无数个深夜里,他会反复回想姜凌在派出所里说过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冷静的眼神,每一个果断的决策。她提到犯罪心理学,提到物证鉴定,提到要“走出一条新的道路”。
那些话语对梁九善而言陌生而艰深,却又散发着无与伦比的魅力,因为那是姜凌所在的世界,是她投身并坚信的事业。
一个念头破土而出,并在日复一日的仰望中变得日益坚定:他要考警校,要成为像她一样的警察,穿上同样的制服,堂堂正正地站在她身边,与她并肩,守护她所守护的正义与光明。
然而,当他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姜凌相对空闲的午后,在派出所门口等她,带着满腔赤诚和一丝少年的羞涩,向她吐露这个宏伟的愿望时,姜凌却看着他,轻轻地摇了摇头。
她的眼神很温和,带着一种长辈般的关怀,但深处却藏着一丝他当时无法读懂的复杂情绪:“九善,你的未来有很多种可能,不应该被局限。你脑子活络,数学和逻辑思维都很好,我看得出来。未来会是计算机的时代,那或许是一条更适合你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道路。记住,无论最终选择做什么,只要能用自己的力量和方式,去保护你想保护的人,去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那就很好。”
计算机?那是梁九善陌生的事物,只在图书馆的科技杂志上见过寥寥数语的介绍和几张图片,感觉很遥远。
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zuozhe/NVr.html" title="胡六月" target="_blank">胡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