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会议室一片寂静,都专注地看着周伟的手在平面图上指点。
这一刻,周伟感觉成为了人群中的主角,一种从所未有的成就感涌上来,让他头脑愈发清晰、态度更加冷静。
“因此,最有效且符合凶手追求‘壮观效果’心理的方式,是尽可能缩短三个点火点之间的时间差,理想状态是同时、或在极短时间内相继点燃。这才能确保火势在多个关键位置同时爆发,迅速联动,形成无法控制的局面。”
周伟看向众人:“那,怎样才能达成这样的效果呢?浩然,你来扮演一下凶手。良子,你帮忙布置一下现场。”
刘浩然立刻站起身,李振良也跟着站起,指挥着众人一起利用桌椅板凳,大致模拟出仓库现场。
在周伟的话语中,刘浩然开始了鬼鬼祟祟的行动。
“假设凶手进入仓库,他需要高效完成以下动作。抵达西区1号起火点,携带少量点火工具,迅速找到预定位置,利用现场稀释剂作为助燃剂点火。”
“快速穿越仓库至东区2号起火点,从西区出发需快速通过中间通道,这里有堆放货物阻碍,然后进入东区,深入货堆,找到预定的隐蔽点火点。”
“1点起火点到2号起火点的直线距离超过50米,实际路径因货堆阻挡会更长,大约60-80米。通道被货物部分堵塞,需要绕行或攀爬。东区木材堆本身结构复杂,深入内部需要钻过或绕过层层堆叠的木材。”
刘浩然开始艰难而快速地穿行。时而从假装障碍物的椅子上翻过去,时而从桌子底下爬过去,他的行动显得有些笨拙。
“然后,他要从2号起火点快速移动到3号起火点,也就是值班室后窗的废料堆,两点距离相对较近,大约20-30米,但空间极其受限。”
“大家请看,3号起火点位于值班室后墙与仓库主体外墙之间,那里形成一个狭窄的夹缝,只有不到1米的宽度,某些地方需要侧身挤过,再加上上方有管道、货架延伸部分以及堆积的废料,需要弯腰甚至匍匐才能接近最里面的点火位置,行动并不方便。”
众人看着刘浩然那高大的身形,再看到他那笨拙、艰难的动作,内心不由得泛起了嘀咕:这么大的个子,在那个狭小的仓库空间里穿行,也真是难为他了。
周伟的话还在继续:“火势即将全面爆发,浓烟弥漫,凶手需在极短时间内找到安全路径逃离现场,可能是原路返回,也可能利用其他预留出口。”
刘浩然也狼狈地完成了最后的动作,身上沾了不少灰尘。
周伟的目光扫视全场,态度沉稳而笃定,带着一种强烈的自信:“要在极短的时间窗口内完成上述复杂、长距离、且包含高难度障碍的路线,并成功点燃三个关键点,对凶手的体型和行动能力提出了极其苛刻的要求。”
“第一,必须行动迅捷,体能较好,能在复杂环境中快速奔跑、攀爬、转向。”
“第二,低矮空间的通过能力。这是最关键的一点。3号起火点所在的狭窄夹缝和废料堆环境,要求凶手必须具备较小的身体横截面,能轻松挤过狭窄缝隙,避免被卡住或发出巨大声响。”
“第三,较低的重心与灵活性。能在堆满杂物、高低不平的狭窄空间内快速、稳定地移动,需要熟练地弯腰、低头、侧身、甚至短暂匍匐才能到达最佳点火位置。一个身材高大魁梧的人,在这种环境中会行动笨拙、极易碰撞物品发出声响、耗费更多时间,甚至可能根本无法有效到达预定点火点。”
刘浩然擦了把脸上不存在的“汗水”,做出一个疲惫不堪的姿势,以显示自己的体型根本不符合周伟所提出的那三点。
“第四,对复杂环境的熟悉与适应性。凶手非常熟悉仓库的犄角旮旯,知道哪里可以快速穿行,哪里需要钻爬。这种熟悉往往源于长期在此工作,且可能因为体型原因,经常需要或习惯于利用这些狭窄通道,比如小个子搬运工抄近路、或者负责清理这些角落等。”
“最后一点,时间压力下的精准执行。整个过程必须在高度紧张和紧迫感下精准完成,容错率极低。瘦小的体型在钻越障碍时具有天然的速度和灵活性优势。”
最后,周伟给出分析结论。
“从空间地理和作案过程的严苛要求来看,特别是必须在极短时间内穿越长距离、克服障碍完成多点精准点火,凶手具备熟悉现场、个子瘦小、体型灵活的特点。这与我们组的心理画像结论是一致的。”
现场一片寂静。
一分钟之后,突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分析得好!”
“听大伟这么一说,我好像能看到凶手的动作和模样了。”
“高大强壮的人,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么复杂的、精准的纵火行为,赵奎肯定不是凶手。”
周伟的空间地理画像不仅还原了作案过程,更从行动可行性的物理层面,强有力地支撑了凶手个子瘦小的核心画像特征,这比单纯的心理推断更具说服力,尤其是在反驳像赵奎这样明显不符合空间行动要求的嫌疑人时,有奇效。
范威看向姜凌,竖起了大拇指:“姜凌,你的团队成员都很优秀啊。”
姜凌微微一笑:“那接下来?”
范威大手一挥:“先不慌着放赵奎,让他在看守所待两天,麻痹一下真正的凶手。魏阳!你带队,按照姜凌他们给出的画像结论进行排查,一定要快!”
“是!”魏阳站了起来,响亮回应。
第109章 策略
魏阳带队的摸排工作成果显著, 厚厚几摞走访笔录堆在办公桌上。
经过细致筛选,三名最符合犯罪心理画像特征的嫌疑人已被依法传唤至局里:油漆工孙小海、保管助理葛明、搬运工王顺。他们此刻正分别坐在不同的询问室里,等待着未知的命运。
心理画像小组办公室的白板上, 画像的核心特征:男性、20-30岁青壮年、矮小、瘦弱、压抑、自卑……依旧醒目。
表格旁边, 新贴上了三张嫌疑人基本信息表, 以及摸排组整理出的关键点摘要。
范威去处理其他紧急事务,将审讯前的策略制定交给了姜凌团队。
姜凌站在白板前,目光扫过三名嫌疑人的资料,最后落在围坐桌边的李振良、周伟和刘浩然身上。
雨停了,但窗外天色依旧阴沉。
“人带回来了, 画像锁定的目标就在眼前。”姜凌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画像只是指引方向,找到纵火的动机和证据才是关键。现在,结合摸排信息,队里给了我们任务, 要对这三个人的心理进行深层次分析,找出他们的软肋, 制定针对性的审讯方案。”
姜凌看向一直在研究犯罪心理的刘浩然:“浩然, 你先说。基于画像和摸排信息,这三个人, 谁的心理状态最不稳定?”
刘浩然立刻翻开他的笔记本:“从摸排信息来看,为三名嫌疑人都符合画像的基础特征:内向、存在感低、有挫折经历。但他们的心理防御机制和可能的触发点存在一定的差异。”
为便于说明, 刘浩然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指向孙小海的照片与信息表。
“孙小海,23岁, 油漆工,1米58,很瘦。这是画像吻合度最高的目标。工友描述他怕见光、被训斥时死死攥拳头。这显示他自卑感极深,长期处于被压抑和可能被欺凌的状态,内心积压着巨大的愤怒和屈辱,但缺乏宣泄渠道。他的防御机制是极度的退缩和压抑,将一切负面情绪内化,这种长期的压抑就像一个不断加压的高压锅,也许有一天,就会突然爆发出来。”
刘浩然顿了顿,加重语气:“他的‘触发点’可能是任何一次看似平常的、针对他个人能力或存在的羞辱性事件。比如工头又一次当众斥责他笨手笨脚、没用,或者工友一个充满嘲弄的眼神、一句‘小矮子’的玩笑。对于长期处于这种环境的人来说,最后一根稻草可能很轻,但足以引爆累积的破坏欲。纵火,对他而言,可能是唯一能让他瞬间感受到强大和报复世界的方式。审讯过程中,我们需要找到那根最后的稻草,引导他释放长期压抑的屈辱感,承认纵火带来的那种扭曲的掌控感。”
说到这里,李振良叹息了一声:“这个孙小海,让我想到了陈安平。他长期被PUA,孩子是他最大的软肋,当得知何美娜怀的孩子不是自己的,他便控制不住的情绪。”
陈安平现在已经在周伟战友所在的和顺酒店成为大厨,生活得有滋有味,和心理画像小组成员,尤其是周伟关系很好。提到陈安平,周伟感叹了一句:“幸好我们及时介入、疏导,这才没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李振良、刘浩然也都附和道:“可不是?现在他性格开朗了不少。有时候想想,如果我们没管他,说不定真的会像组长说的那样,有一天他会挥刀杀人。”
眼见得歪了楼,姜凌提醒道:“回归正题吧。”
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zuozhe/NVr.html" title="胡六月" target="_blank">胡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