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陈暮一心求死,陈志钢拼命维护。
  估计当时陈志钢也是抱着必死的心态扑过去为儿子挡子弹吧?
  不知道看到病床上的父亲,陈暮会是什么心态,会不会有一丝愧疚与自责?
  姜凌说不出什么安慰的话,只能沉默以对。
  雷骁打起精神说:“案子收尾估计还得一周时间,你趁这几天做一下准备。我和老蒋想请你过来给我们做个报告,就讲三定侦查法。通过这个案子,我俩也发现不能光凭经验办事,得有点理论支撑。你过来和我们讲一讲,也让大家都学习提高一下。”
  姜凌没有推辞:“好。”
  雷骁:“你趁这个时间和我们大队的人熟悉熟悉,我已经和钟局说了,想调你到一大队来。”
  调动工作都这么随意吗?连个招呼都不打。
  姜凌并没有爽快答应,反而给雷骁出了个难题:“我有一个小组,我们共同进退。”
  雷骁那边有片刻沉默。
  他是想把姜凌调过来,但没想到还要一拖三啊。
  调一个人来市局容易,但同时从一个派出所抽调四个过去,这就有点难搞了。因为这意味着金乌路派出所空出四个编制,一时半会从哪里找四个人分配过去?
  雷骁只能略带遗憾地说:“那,就等七月再说吧。”
  等警校毕业季再说,等警校生过来报到,再往金乌路那边派人就相对容易点。
  姜凌对着话筒回了一个字:“好。”
  她刚重生那会,最想去的地方是市局刑侦支队的一大队,因为一大队处理的大多都是危害性强、社会影响大的案子,她在那里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可是现在,姜凌有了新的想法。
  她想组建犯罪心理画像小组,独立于各大队之外。
  相当于场外技术指导。
  这样一来,一则只要有难搞定的案子,她都可以插手。
  二来,她可以从勘查、调研、抓捕、搜查、结案材料准备、预审等事务劳动中脱离出来,从而提高她的工作效率。
  姜凌知道自己的长处,也晓得短板所在。
  她有前世档案记忆辅助,能够精准指向罪犯,快速确定侦查范围、指明侦查方向,避免走弯路,提高破案效率。
  另外,她犯罪心理学基础扎实,熟悉刑侦测谎技术,擅长分析罪犯心理,审讯犯人获取口供比较拿手。
  但是,她没有实战经验,武力值一般,对于抓捕、盯梢、物证鉴定这些活儿,她不擅长。
  像青石镇人贩子案,她能够快速进行犯罪心理画像,将侦查重点放在青石镇沈天鹞身上,但后续监听、监控、找证据、实施抓捕这些耗时很长的侦查工作,都是袁毅率队进行,她并没有插手。
  像4·26涉毒案,她也只是在碰头会上调整了侦查方向,对陈暮、陈志钢进行了测谎审讯,其余实战行动,都是雷骁、蒋沉舟率队完成。
  因此,姜凌并没有因为雷骁伸出来的橄榄枝而激动。
  与其进入一大队从最基础的侦查实践开始,还不如另起炉灶,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激动的那个人,是李振良。
  电话就在案件组办公室,李振良听得清清楚楚。姜凌电话一挂,他便立即凑了过来:“雷队想调你去一大队?”
  姜凌“嗯”了一声。
  李振良有些疑惑:“你怎么没答应?”
  刘浩然在一旁推搡了他一把:“你没傻吧?刚才小姜不是说了吗?她有一个小组要共同进退,这个小组当然是指咱们仨。”
  周伟刚刚在后院打了趟拳,拿毛巾擦拭着身上的汗水,刚才的电话他也听到了:“小姜,其实我们没关系的,还是你的前途重要。”
  先前姜凌的奶奶也说过想调她去京都,姜凌拒绝了,她说晏市是她的根。
  现在雷队要调她去市局,姜凌又委婉地拒绝了,因为她说她有一个团队。
  说实话,周伟很感动。
  他自觉在这个团队里并没有贡献太大的力量,基本都是姜凌推着往前走。可是姜凌却把团队看得比前途还重要,连雷队开口她都不愿意去。
  姜凌的态度很认真:“我也是为前途考虑,才会拒绝。”
  周伟和其他两个都有些不解地看着姜凌。
  姜凌没有解释太多:“总之,你们按照我的要求去做就行。我们是一个团队,互帮互助相互信任,一起破大案、立大功。”
  李振良第一个跳了起来,兴奋地在办公室里转圈圈:“好好好,破大案,立大功。”
  刘浩然与周伟对视一眼,都看出对方眼睛里那跃跃欲试的兴奋。
  刘浩然道:“那,我们该做些什么?”
  周伟也问:“对啊,总不能你一个人在前面闯,我们却什么也做不了吧?”
  姜凌也没客气:“良子,你是我的助手,要加强行为学研究。”
  李振良抬头挺胸,很有成就感地响亮回答:“是!”
  姜凌看向刘浩然:“浩然,你擅长与人打交道,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外联活动就交给你。”
  刘浩然心里美滋滋的:“是!”
  周伟紧张地盯着姜凌,生怕把自己漏下。
  姜凌将目光移向他,眼里满是鼓励:“你体能好、耐力强、沉稳有度,以后就负责小组安全,外勤工作。另外,物证鉴定的对接工作也交给你。”
  周伟咧开嘴笑了:“好。”
  李振良拍了拍他的肩膀:“以后你就是我们大家的保镖了。”
  周伟并没觉得当保镖有什么不好。他在老家习过武,在部队当过侦察兵,这是他的优势,优势得到发挥,能做个对小组有用的人就行。
  确定好小组分工之后,每个人都像打了鸡血一样。
  “小姜,噫,不对!以后不能叫小姜,得叫姜队。”
  “姜队听着威风,但会不会和雷队、蒋队他们撞上?毕竟,他们是大队长,是职务嘛。我们是四人小队,小队长咧……”
  “那,应该叫什么?”
  三个人将目光投向姜凌。
  姜凌想都没想:“就叫姜凌吧。”
  叫什么很重要吗?说实话,姜凌挺喜欢自己的名字。
  李振良摇头:“唉呀,叫名字显得太生份了。”
  刘浩然也附和:“对啊,这样太生份了,搞得好像我们不熟似的。”
  周伟说:“九善那小子叫你凌姐……”
  李振良怪叫一声:“那不行,姜凌比我小多了。”
  刘浩然也坚决反对:“不行不行,叫姐真不行。”
  叫小姜不行,叫小凌更不行,叫凌凌实在太肉麻……
  姜凌只能说:“叫姜姜吧。”
  这个称呼,是在警校读书时同寝室女生用过的,既亲近,又不显得肉麻。
  李振良三人集体通过:“好,就叫姜姜。”
  明确小组分工、统一了对姜凌的称呼之后,大家将注意力转到雷骁提到的三定侦查法讲座上。
  李振良自告奋勇:“姜姜,那个讲座,我还是给你当助手吧。”
  刘浩然:“如果需要,我来准备幻灯片。”
  周伟:“我还是做记录?”
  姜凌说:“浩然,大伟,你俩到一大队、二大队跑一趟,看看他们手里有没有复杂未破的案子。理论还得结合实践,咱们既然要搞讲座,就得拿出点真本事。”
  周伟与刘浩然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起来:“姜姜,你要现场破案?”
  姜凌点头:“是。”
  看到姜凌自信点头,刘浩然等人全都兴奋莫名。
  “姜姜实在太厉害了!竟然敢现场破案。”
  “我现在很期待。”
  “对,我想看到雷队、蒋队不敢置信的表情。”
  “哈哈哈哈……”
  在欢乐的氛围里,刘浩然与周伟出发了。
  李振良在家里乖乖备课,帮姜凌制作幻灯片。
  两个小时之后,刘浩然、周伟抱着一盒案卷资料回来。
  周伟将厚厚一迭卷宗往办公桌上一放:“雷队一听说你要理论联系实践,立刻就推荐了这个案子。”
  刘浩然介绍说:“这个案子死了三个人,市局高度重视、限期破案,一大队忙乎了两个月还没抓到凶手,压力很大。”
  要知道,破案也是讲究短、平、快的。
  越是拖得久,案犯藏得越深,物证时效性越弱,能够获得的线索越少,案子就越难破。
  现在距离案发已经过了两个月,破案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也难怪雷骁会主动将这个案子交出来。
  姜凌拿起案卷:“行,那我们好好研究一下。”
  这可是连一大队都头疼的案子,已经积压一段时间。如果再不破,恐怕就得放进档案室里吃灰了。
  这是一桩连环杀人案。
  死者共有三名。
  第一个受害者是28岁的个体服装店老板,在当地小有名气,生意做得不错。
  尸体在城市边缘一处废弃仓库被发现,经法医鉴定,死亡时间为晚上7点到9点,被勒毙,凶器是一条粗糙的麻绳。
  
      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zuozhe/NVr.html" title="胡六月" target="_blank">胡六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