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正屋里,孙太医面色凝重地检查着崔则的瞳孔、舌尖、伤口,又诊了许久脉,才说:“毒性狠烈,虽说不致见血封喉,但也是五步之毒,所幸喂了强护心脉之药,才勉强保下一条命,眼下应暂无性命之忧。”
“我当尽力一试。”孙太医起身同崔述拱手,“崔少师放心。”
“有劳太医,还请太医务必保下他性命。”
“受皇命而来,不敢不尽心。”孙太医提着诊箱至偏厅开方。
崔述上前一步,目光落在眉头紧拧的崔则身上,向候在一旁的王举发问:“你到的时候,可有什么发现?”
“你先已吩咐过我好生护卫崔公,我派亲军一直跟着呢,这崔府也早守得跟铁桶一般了,绝对连只苍蝇都飞不进来。崔二郎这纯粹是无妄之灾,兄终弟又无须解职,他们也实属没有必要对付他。”
王举说着惭愧地低下了头:“也是我手下那帮人愚笨,只知随崔公其人,不知——”
崔述打断他:“还有活口么?”
王举无奈摇头:“不曾。各个刚烈,见事不成,当即自尽,应是豢养的死士。解药之事,恐只有靠孙圣手慢慢试了。”
夏夜仍然闷热,崔述命人又添了两个冰盆进来,慢慢走至外间,不知在想什么,半晌没有说话。
王举自箭筒中取下一支羽箭,拿在手中摩挲了几下,犹豫再三,才敢开口:“你也不必自责,这如何也怪不到你身上。”
崔述没应声。
王举又说:“圣上既派孙太医来,应是无虞的,宽心才是。”
崔述上前两步,负手站在檐下,虚眯着眼,仰头看向冷冽的月。
第62章
◎十六岁始离家,迄今十二载,吾儿何在啊?◎
府里从上至下忙忙碌碌地折腾了大半夜,至月上中天,蒋萱强打起精神,劝韦湘先去休息:“母亲先去歇息吧。您这几年操心得太多,不宜再过多操劳了。”
韦湘摇头:“便是回去也睡不着,就在这儿守着反而好些。”
“二郎想必不愿意见您这样。吉人自有天相,会没事的,您先回澄思堂,待一有消息,我即遣人来知会您。”
韦湘方听了劝,不再出言反对。
蒋萱边唤人准备肩舆,边送她往外,行过地罩,一抬眼,瞧见屏风后伫立着一个身影。
崔述不知是何时来的,孙圣手暂且避出后,她便与婆母回了内间,那时听闻崔述正送王举出府,不曾打过照面。
此后这几个时辰,她与婆母不曾出过这间屋子,也未曾听到一丝响动,并不知他是何时回返,又在此站了多久。
崔述见她二人过来,微微垂首见礼:“母亲,二嫂。”
韦湘看他一眼,哀叹了口气,没说什么,先出去了。
蒋萱跟着送出去,待随侍的婆子丫鬟出了月洞门,才转回内间来。
崔述仍纹丝不动站在屏风后,仿佛好几个时辰都站在这里,分毫没有动过。
“已命人将可园简单收拾出来了,三弟先回去休息吧。”蒋萱道。
崔述没有回头,目光仍旧落在屏风上所绘的春山雅集图上,画面正中,有一士子正盘膝而坐,横笛吹奏,周遭流水落英,不扰其神。
“二嫂,对不住。”
蒋萱微微闭眼,将即将滚落的泪逼了回去:“都是一家人,同根而生,荣辱相系,没有什么对不住的,你认为你做的事是正确的便罢。”
明明已站了这般久,此刻闻言,崔述默然须臾,却转身往外行去:“不叨扰二嫂了。”
待脚步声走远,蒋萱才绕过屏风,转至榻前,半跪下去,扶着崔则的手,隐隐啜泣起来。
天将明时,蒋萱振衣起身,在丫鬟的伺候下梳洗毕,在窗下坐了,听完管事婆子的禀事,叫人晚些将今日早膳单独送至澄思堂,又安排好崔含灵的事,这才起身往外走去。
这么大的家宅,难偷一日闲。
一宿无眠,身子困乏得厉害,她走路已有些飘,然而意识却极清醒,一点倦意都无,只仰头去看天际露出的一线青白。
埋首时,余光才瞥见檐下站着一个身影。
崔述仍穿着昨日的常服,应是昨日从值房匆匆赶去宫中延请太医时未及更换,回府后亦不曾回过可园旧居,便一直未曾换过。
听见声响,他转过头来,同她见礼:“二嫂。”
知他亦是一夜未眠,蒋萱颔首受了这礼,吩咐婆子:“带三郎去东厢盥洗吧。”
崔述不便再辞,正要动身,忽听小厮举着一笺纸来报,说是孙太医那头终于辨出毒源,已开出药方。
蒋萱一时喜不自胜,连忙吩咐小厮去照方抓药,又吩咐婆子去膳房通知厨娘赶紧先将药罐与火炉备好。诸事准备妥当,又遣人去澄思堂知会韦湘,叫她宽心。
玉清院里又忙碌起来,韦湘也闻讯赶过来,同蒋萱一道守在内间。
崔述在外头候了半日,待日头已炽,额间渗出薄薄一层汗时,里头传来一声喜极而泣的颤音:“福生无量,谢天谢地。”
知崔则已转危为安,他转身往外行去,方过月洞门,撞见急急赶回的崔允望,住脚问好:“父亲。”见他神色焦灼,又补道,“二哥已无大碍了,父亲不必焦灼。”
崔允望闻言,神色稍缓,然又铁青着脸看他,冷声道:“你去哪里?”
“值上事多,我先回衙署了。”崔述拱手作别。
“你站住。”崔允望面色森然,语气比平素更厉三分,“就在此地候着。”
“是。”
崔允望迈着大步匆匆进院,见着崔则脱离危险,孙太医也称已无大碍,从昨夜王举命人送信至时便一直狂跳的心终于慢慢平定下来,又与韦湘和蒋萱多说了两句,才出得门来。
崔述仍恭顺地站在方才的位置上,半分不曾移动以避让炽烈的日头。
崔允望一言不发地绕过他往前走,崔述提步跟上,二人沿着长长的游廊往西走。
日头炽盛,崔述微眯着眼仰头去望,被晃花了眼,心神也被带得轻微晃动起来,到后来,似是晃累了,终是一点点沉了下去。
已历百余年风霜的乌漆大门紧阖着,他有三年未曾在家中辞岁,自然亦有三年不曾参与过府中的祭祖,对这间敞阔的祠堂,已生了陌生之感。
仆役上前推开门,与外头盛日带来的晃眼、闷热半分不似,里间经年的沉闷、厚重扑面而来,一刹间,竟有些周身发寒。
崔允望往里走去,崔述跟随入内,未待吩咐,先一步在先祖灵位前跪了下来。
崔允望扶着那支再难离身的黄花梨木手杖,侧身垂目看着他,半晌方道:“二品大员,常于御前行走,不看僧面看佛面,如今我已训不得你了。”
“父训子,天经地义,圣上亦怪罪不得。”崔述恭敬垂首。
崔允望目光落在先祖灵位上的描金大字上,半晌,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人不服老不行,我老了,再天经地义,也训不动你了。”
崔述没有接话。
崔允望叹了一声:“永昌九年,你拜入杜攸同门下时才十岁,本正是贪玩的年纪,但每日坊门初开,便立即登车出门,数九寒天也不曾误过一日。我那时便想,你们兄弟三人中,你不仅是天资最高的一个,更是心性最韧的一个,来日也必是走得最远的一个。”
“但而今回望,我真是后悔。”崔允望捻香,敬呈先祖,方接道,“后悔因他身负真才实学,便送你拜入他门下。杜攸同此人,先时混迹市井,后转性拜入聆山书院,师从先儒裴观,苦学入仕,厚积薄发,不惑之年后入政事堂,一鸣惊人。永昌九年卸职致仕,收你做了关门弟子,永昌十五年起复,虽未掌实权,只任散职,但拜太傅,恩荣阖族。”
“你朝考后不肯让家里帮你找门路留京,反而要听吏部安排乖乖去那临溪做知县,我那时便该知道,你已中了杜攸同这老匹夫的计,早晚要与崔家离心。恨我那时识人不清,连亲手养大的儿子都看不明白,竟纵着你让你离了京。”
崔允望仰头看向窗外的苍柏,慨然一叹:“十六岁始离家,迄今十二载,吾儿何在啊?”
崔述抬眸去看,已过天命之年的人发已白了一半,腿脚这两年越发不便利起来,手杖常年不离身,连往昔挺得笔直的脊背,也已渐渐有了佝偻之势。
他轻唤了一声:“父亲。”
崔允望悲凉地笑了一下:“我自知劝你不动,但寄望你再好生想想。你若真走上杜攸同的老路,他在政事堂沉浮四载,终于落败,一朝罢黜,白丁之身整整六年,五十多岁华发早生垂垂老矣时,先帝方念他往日之功起复,拜太傅保其尊荣,却到底也没有再重用。一生多少岁月,都蹉跎了在了其间啊。”
“人之一生,能有多少个十八年?”崔允望沉沉一叹,“述安,回头是岸啊。”
“凡人一生,众多虚妄,勘不破,踏不平,任有十个十八载,又能如何?”
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zuozhe/OHT.html" title="林叙然" target="_blank">林叙然